今日启发问题:“你曾经为养成什么习惯而打卡,效果怎么样呢?”
<问题说明>
打卡本来是公司考核员工出勤的机制,后来用于我们培养习惯,结果一度打卡风靡学习界。比如下面这种,
有的小伙伴通过打卡养成了好习惯,有的小伙伴慢慢变成了为打卡而打卡。
今天呢,磁石跟小伙伴们一起探讨探讨打卡的利与弊~
打卡的好处呢,每日日拱一卒,看到努力的轨迹,增强行动的信心,同时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打卡,彼此鼓励。这是我们熟悉的。
不过在《认知觉醒》里,作者周岭提到了我们可能忽略的问题:
1.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微信运动”这个功能大家都知道,可以让自己每天的行走步数显示在好友排行榜上。不排名不要紧,一排名,有些事就变了。不管之前爱不爱运动,人们都开始冲进大街小巷、公园码头,甩开膀子走了起来,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抵挡不了他们的热情。这乍一看是好事,每天的排名激发了人们的运动热情,既能健身又能社交,多好啊。但问题就出在从开始排名的那一刻,人们的锻炼动机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转移:原先纯粹是为了身体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美好,现在却是不自觉地为了自己的成绩在排行榜上更好看,甚至有人还专门为此去买设备或用软件“刷”步数。
打卡活动也是如此。一开始,人们的行动动机全都出于学习成长本身,一想到自己今后能够轻松早起,享受美好时光;锻炼塑身,拥有美好身材;热爱阅读,成为博识智者……就顿时信心满满,动力十足。出于这种目的,打卡更像是锦上添花,即使不用任何意志力支撑,人们也能持续行动。
然而打卡一旦开始,任务心态其实已经锚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等到意志力难以为继时又该怎么办呢?直接放弃?那不等于告诉大家自己不行吗?多丢面子啊!
为了不陷入痛苦,我们的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在举步维艰的时候主动调整认知,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但打卡并不难啊!只要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务已经完成了吗?”“既然打卡就代表完成,那为什么不选这个轻松的,而非得选那个难的呢?”这就是大脑“解释系统”的逻辑,虽然很荒谬,但强大的天性会迫使理性这样解释。有人早上5点闹钟一响就在早起群里打个卡,然后倒头继续睡;有人翻开书,拍张照,然后将照片发到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读过书了……
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锻炼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2.认知闭合,效率降低
所谓认知闭合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比如古时候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于是下雨这个问题就没有闭合,会让人很难受,所以古人就用雷公、电母、龙王解释下雨的成因,这些说法虽然没什么根据,但满足了认知闭合需求。将这一概念扩展到行为上也是一样的: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比如老板交代你做一件事,在完成之前,你总会对这件事念念不忘,脑子里都是关于这件事的零零散散的细节,但是只要老板说可以了,这件事就结束了。任务一旦闭合,大脑就会清理原先被占用的记忆空间,那件事很快就会退出脑海,行动的动机也就消失了。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人们每打一次卡,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这在开始时并无大碍,但动机一旦转移,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比如你每天要打卡记20个单词,如果今天时间来不及了,但为了完成打卡,你就可能随便扫几遍,告诉自己学过了,先让任务闭合再说,不然总惦记着这事,心里难受。反过来,如果今天时间非常充裕,你一早就完成了记20个单词的任务,打卡一结束,任务就闭合了,此后,你的学习动机衰减为零,你也不会想着再多做些探索。
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当然并不是打卡模式有弊端就一棒子打死不用了,借鉴《微习惯》书中的启示,周岭提到了两种改良方法:
• 用记录代替打卡。
记录这个描述,减弱了打卡的强制性,使我们更聚焦学习本身。
• 任务设置:设下限,不设上限。
比如原先设定每天背20个单词,现在改成每天最少背5个单词。由于背5个单词很容易,背着背着进入学习状态,带着惯性继续背下去,比如背到了20个单词,这样有一种超额完成的胜任感。
基于上面的探讨,你会怎么优化打卡来帮助自己更好的持续成长呢?
磁石关于优化打卡的思考
打卡模式最初用在公司出勤考核,其实是偏惩罚性质的,几次未打卡会扣奖金,但全勤很少会有奖励。这个是最大的问题,惩罚会使我们减少错误的行为,但对于塑造正确的行为帮助有限。而奖励会帮助我们塑造正确的行为,无论是外部奖励还是内部奖励。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参考“不出局”打卡平台的押金模式,最后没打卡的押金会被打卡的同学平分。既有阶段奖励(一般一周起),并且这个奖励还是随机的(受未打卡数量影响)。
当然上面的押金模式是外部激励,而内部激励则需要从自主权、胜任感、社交关联这几个通用的需要来考虑(参考《科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