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读写困境的根源

当下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最大困境,无非是自身难以静心从而定力不够,说到底就是心灵的羸弱所致。具体而言,可以说是两个方面,即“心眼”未开与“心力”不济。

“眼”常与“界”一道组词为“眼界”即所看到的宽广度;“力”往往与“道”一起构词成“力道”即所看到的深远度。而我们当下的孩子,在这两个方面,均较为缺失。

每次在课堂上看到,对于经典文章,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美文,从学生的眼中还是心灵里,都看不到被唤起一丝神采与被激起一点涟漪,全然木讷得可怕,心中不禁升起一阵寒凉。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当下的孩子与语言和思想之美形成了一层如此沉重的“厚障壁”呢?

这样的情景,不仅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上也毫不例外,如此以来,作为语文综合素养的写作练习——随笔写作中更是如此。

追根溯源,在于当下的孩子对于阅读的缺失,心灵的贫乏。而顺着这个思路深入下去,不难发现,新时代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子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孩子们也紧随成人趋之若鹜。在此际遇下,无论你是在哪里,看到的无不是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更致命的是来刷短视频、玩电子游戏。如若是偶尔能看到一两个孩子把手机当成工具来学习,那几乎可算是破天荒的。于是,每每看到一个手捧书籍沉浸式阅读的孩子或成人,于我,不仅是无比感动的,而且是自豪地引以为知己的,可惜,难矣!

其实,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于我们当下生活的紧密关系,已是无可厚非的了。然而,关键是在于一个自律。当然,这个问题,试问成年人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也难怪乎孩子手不离机了!于是乎,成天刷短视频、玩手机游戏,暂且不说于视力保护、时间管理、注意力集中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单就是短视频与游戏节奏的快速变化,不断更新,色彩纷呈给人眼以迅速强烈的冲击,就足以让孩子们的眼睛迅速去适应,精神难以凝心专注,于是,如此下来,给孩子们的静心与定力的培养与形成,就不次于一个致命的打击!

而一个人若外在形体上都静不下来,内心的宁静就无法谈起。诸葛亮在《诫子书》里开篇就言:“静以修心,俭以养德。”在文中他更进一步强调:“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对于当下的孩子,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延伸开来,首先是“静”的重要性,它是修炼心灵质地的前提与必经途径;其次,“静”是你真正从自身开始,由“此岸”到达“彼岸”即“致远”的必要条件;最后,“学习”要取得效果或成就,无论是当下在校还是未来走向社会即人生任何时刻与地点必不可少的前提。

而语文学科,就其人文性,它毫无疑问就是那个“远”——远方与诗意。如此,一个不能拥有“静”这个必然条件和前提基础的人,又何以谈“学习”呢?连学习都谈不上,又何以有收获?这里,不仅指语文学习,更是所有学科乃至未来人生发展。

何以难“静”?与时代有关!与个性有关!与学养也有关!

当代社会,似乎一切外在大环境,好似都把人推向了“速度”、“数字”、“浮躁”等时代病症。前文说到的电子产品的出现,从成年人到孩子们乐此不疲,使整个社会俨然形成了一个偌大的“娱乐至死”的时代。网络时代下各种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让“信息炸弹”在我们生活中狂轰滥炸,我们耳目所及无不是信息的纷至沓来,让你眼花缭乱,无法适从。“快餐文化”、“碎片化阅读”的盛兴,在速度与激情的结合下,人们沉浸其中如痴如醉。这些时代下的生活与节奏,这样的时代社会环境,我们时刻耳濡目染,“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无法拒绝,甚至无形中就早已欲罢不能了。这一切无不是注重“速度”“便利”“浅显”,长期浸染在其中,我们的人生节奏,早已被社会这个“大染缸”熏染得唯“快”不及了;我们的自我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无数如此行为塑造得非“浅”不表了。用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一个词语就是“目光短浅”。

然而,语文学习,无论是读还是写,无不是讲究一个“慢”。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慢工出细活”,只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方得“静待花开终有时”。唯有如此,才可深入语言文字的深处探究其纹理细密,才能实现语文之于我们现实生活之外的远方与诗意。这一切,都与我们的时代特征相悖,与时代氛围培养与塑造的浮躁世相难以相容。

这就是我们当下在校学生们心灵虚空与贫乏,眼神麻木和精神缺钙的最根本原因。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普遍是,对阅读的绝缘,于写作的贫血。

管建刚老师说过:发现重于观察。“不去关注守护、捕捉内在的世界,你永远不会敏感:一个不敏感的人,永远也进不了写作的境界。”他还说:“一件事情有没有意识,是不是值得回味与记录,起决定因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心灵感受。发现意识的内涵,是要帮助学生修炼出一双内视的眼睛,在心灵的世界里,回望与咀嚼。发现,是视觉的突破,也是观察的突围。”又说:“文章说到底是‘心’的产物,不锤炼,不指向‘心’的写作教学是不完整的。”这里首先得分辨“发现与观察”的细微含义,观察换个词就是看,只是一个动作,常常无意(心),仅限于外在行为,不一定有内在心灵或精神的参与,但看了之后呢?并不一定有发现!而发现是一种从心灵出发的精神行为,是用心着眼于外在对象的一种内在意识行为。而发现的有无,与人的“心眼”是否打开有关;发现的深广,却与人的“心力”强弱有关!

而这个“心眼”的开闭与“心力”强弱,在当下孩子们于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的短视频刷屏与电子游戏的玩乐中,视觉的轮番且强烈冲击中,心灵与精神的快速适应与更换的节奏下被扰乱得“六神无主”了。在这样的生活中,处处是“动”与“变”,而且是“快动”与“速变”,再加上强烈刺激下的“变”“动”中,即便是形体的“安静”都无立锥之地,更不用说心灵与精神的“宁静”,于是,内心的“处惊不变”的定力就丝毫不存了。因此,当下的孩子,“心眼”基本上是紧闭的,是麻木的,是毫无灵气的,更谈不上什么敏感了,如此说来,那个“心力”就无从谈起。

写到此,对于当下孩子的那种边做作业还能边聊天的“一心二用”的“能耐”与“本事”,我实在是佩服得不得了的!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怎么能够呢?或者说是叹为观止也不为过的!至少于我,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对我而言,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必得相对安静之“天时与地利”之便不可,否则思考难以为继。然而,只要我们注意看看他们所做之事的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自明了的。这也许就是当下孩子长期以来在电子产品玩乐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精神涣散、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根本就集中不起来最典型症状。或许在孩子们的眼中和世界里,见怪不怪。而我们的大惊小怪,反被惊为天人也就在情理之中的了!这就是当下孩子们心中与眼里的“正常之反常”和成年人的“反常之正常化”的悖谬,也难怪不少孩子们看我们的眼神之惊异,看来是真的时代变了!

当然,人的外在形体与内在心灵或精神是统一的,是每个人之一体两面的。这是“静以修身”之一方面。

此外,“修身”的另一个方面,还可以从内心开始,那就是通过阅读来提升。当然,这还得首先有外在形体之“安静”,方能有内心的定力,才能真正去读得进去,悟到更多。“静”无论是形体的还是精神的,都无疑让我们受益无穷。至少在阅读上是如此,只有“静”,才能进入“思”,而“思”是通往无限的远方和美好诗意之深处。唯有如此,方能让人进入“冥”的境界。还是那个词说得好:“冥思苦想”,如此,你的阅读状态方能算得上是进入了“心流状态”——全身心地沉浸式阅读,一种伴随呼吸均匀心气宁静毫无杂念地随语言文字舞动的纯美阅读。阅读就必须在这样的境地中前行,才能让所读之语言文字或思想融入进你的“生命状态”,化为血液在你精神流通,此乃为“深阅读”或“精读”之艺术。反过来,经常进行如实“深阅读”地训练“心流式阅读”,也能让一个人慢慢潜移默化地熏染浸润处文雅气质,自然,心灵的平和精神的沉静,也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地培养与塑造着你外在的形体之“安静”,从这个角度而言,阅读是一剂治疗浮躁、浅显、庸俗、无知、狂妄的“灵丹妙药”也丝毫不为过。

在这样的阅读生命化中,你读得越多,自然也将读得越深。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本是用来形容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层次的,然而,我们借过来形容读书之深与静之所成也无所不可。 在无数次阅读的无形之中,从书籍所汲取的自然也由心灵化为形象,这就是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要义。同理,在写作中,读而写,既是深化对阅读的理解,更是把所读真正运用使之深化的最好方法,此乃“化为己用,据为己有”之真义。同时,如果你在生活中留意,就会发现,那些爱阅读,读书多的人;或是常写作,笔耕不辍的人,往往也是最为内敛、宁静、深远、厚重的文化气质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文质彬彬”。

当下孩子们的在学习中尤其是读写的困境,说到底根源在于难有心静,从而心浮意躁、虚空无聊。追根溯源是社会生活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泛滥成灾与阅读缺失的双向合力所致。而反过来,也正是读写的内心精神生活的缺失,让他们陷入了电子产品肤浅庸俗的短、快、浅的形式与内容欲罢不能,从此,“静心修炼”已与自我绝缘永难相遇。一个人的读写与静心,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书香之家”到“书香校园”再到“书香社会”,不仅是大力提倡,更是身体力行。唯有如此,方能以“书香”熏染“俗气”。如此而已,读写之困境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