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天,有两件事触动了我。
第一件事,是看到了十八大后政法系统牺牲人数首度公开,这其中,公安系统的牺牲人数,是2061人。
在这2061位民警中,不乏比我年轻的民警。例如沈阳市公安局和平分局民警李尚恒,他牺牲时,才29岁。他牺牲时,女儿尚在吖吖学语。他牺牲时,正在侦办一起入室盗窃案。
第二件事,是今年冬至,我在派出所值班。晚上吃完饭,我和妻子女儿视频。妻子说,老公,今年中秋,你在派出所值班,今天冬至,你在派出所值班,马上元旦了,你在派出所值班……
我自己不识相地给自己“补上一刀”,我说,今年春节,估计我年二十九到大年初五都在派出所值班。
妻子一听就来气,说,过节你都不在,一点仪式感都没有。
我哑口无言,陷入了沉思。
二
什么是仪式感呢?没法陪家人过节,民警和民警家属的仪式感,怎么获得呢?
心理学上这样定义仪式感的:它指的是参与者参与程序性、象征性的活动中,对活动的意义进行体会与领悟,同时伴随产生的一种情绪或情感的深刻体验。
我翻译一下这个不讲人话的定义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说,仪式感,首先是一种情感体验,其次是我们觉得我们今天所参与的某个活动有什么意义。总之,仪式感的重点,绝不是节日,而是“情感”。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就提出了“情感能量”一词,它指的是仪式中产生的共同情绪或情感共鸣。
也就是说,我们的民警就算没法陪家人过节,只要能给家人提供“情感能量”,让我们的家人产生情感共鸣,那么,每一天都可以如同过节。
三
具体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民警把每一天都过成节日?
首先是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付出的程度越深,体验价值就越独特,情感共鸣也就越多。我们的民警不做出点什么来,又怎么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民警家属有情感共鸣呢?
例如,前两天,我妻子和我提了一嘴哪里即将新开张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很想去逛逛。我把这事记在了心里。那个大型购物中心开张当晚,我就带着妻子和女儿赶去血拼。因为当晚去的人多,血拼没有成功,不过买到了一套红色的情侣装。妻子想到过年可以和我一起穿着这套喜庆的情侣服,喜不自胜,我也沾染到了她的喜悦。
回去的路上,我就和她聊起我最近在派出所值班,正忙于侦办一单盗窃内衣案。由于案发地地处偏远,各种高科技手段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土办法,入户走访排查。今天我就淋了一天的雨,不过总算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
妻子听了,说这种人一定要及时绳之以法,也肯定了我值班的辛苦。我通过我的付出,让妻子高兴,也让妻子理解我工作的辛苦和价值,一举多得。
其次是在情境和记忆间建立联系。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民警可以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刻做固定的事情,让我们的民警家属形成情境记忆。
例如,每个上班的早上,出门前,亲一下妻子和孩子,说一声我去上班了,我们什么时候见。看似很简单的行为,其实慢慢就会变成一种仪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仪式感。
有人说,所谓仪式感,就是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女儿还不到一岁,之前每次看到我和妻子出门上班就会哭闹,自从我们坚持出门前抱抱她,亲亲她,告诉她“爸爸妈妈去上班了,什么时候再回来”,她就不再哭闹了。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民警的生活不一定天天都充满诗意,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过得诗意一些。
例如,用照片和小视频记录下来生活的点滴。我女儿的各种第一次,我和我妻子都有记录。我女儿刚学会爬时,我在派出所值班,妻子拍视频,我看了,感动得落下了眼泪。我女儿第一次张口叫“爸爸”,我也是在派出所值班,还是妻子拍视频给我看,我再次感动落泪。后来,我也学会了给妻子和女儿拍照,拍视频,有空的时候,会找出来一起回忆,一起感受当时的心情。每次在值班中感到苦和累时,我就看看妻子和女儿的视频和照片,想到我也在守护着她们的平安,我就又有了动力。
有了这样的诗意,我们就不一定要向往远方和节日,还可以在枯燥的值班和充满压力的办案中,充满斗志,一往无前。
有人说,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而所谓的仪式感,就是人在这河流上建造的闪烁灯塔。靠着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
因此,我们的民警要记住的是,重要的不是一起过节,而是如何让普通的日子发出值得记忆的光亮。凭着这些光亮,我们可以熬过最漫长的黑夜,抵达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