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艺术,虽然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说得好、说不好差别很大。在犯罪心理学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即问话的方式可以导致他想要的答案。比如问:“他很高吗?”这句话是中性的,可以回答是或不是,不带任何暗示;但是问:“他很矮吗?”这句话就有负面的含义,意指这个人很矮。所以法庭上不允许提出引导答案性的问句(leading question),它会入人于罪,这一点要非常小心。
问话的技巧即使在家中也很重要。有个妈妈喜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肚子有没有痛?”孩子本来不痛,妈妈问多了,便觉得应该要痛,后来碰到考试或不想上体育课,就用肚子痛当借口。老师一直到家庭访问时,才知道这孩子早产,小时候夜里常因肚子胀气痛得哭起来,所以妈妈就养成了每天问他肚子痛不痛的习惯。
在大脑发展上,听的机制比说的机制早熟,即大脑中主管语言理解的威尼基区(Wernicke's area)比控制舌头嘴唇发音的布罗卡区(Broca's area)早熟,所以孩子常常是听得懂,却说不出口。成熟是缓慢的,它需要时间,孩子每天都在长大,等到进了幼儿园,有跟别人沟通的需要时,语言能力便会突飞猛进,在孩子小的时候,前后一个月的差别是很大的。
很多大人看到孩子伶牙俐齿,就以为他什么都懂,其实大人如果用了他们不曾听过的字或句法,他们还是很疑惑,只是不会问。我从来不曾听过孩子说:“我不懂,请你再讲一遍。”都是假装懂,揣摩大人的意思来回答。孩子不会问,是因为母语的学习是trial and error(试错),从尝试中学习。听到不会的,大脑便去猜它可能是什么,在脑海中形成几个假设,然后逐渐把不对的假设剔除,所以他们不会想到去问或请别人再说一次,因为这不是他们学习的方式。如果选对了,他就学会了这个字的意义;如果不对,他会在第二次听到这个字时,猜另一个可能的意思,直到对了为止。这是一个非常powerful(强大)的学习方式,也是为什么母语使用者都是会说,却讲不出它的文法规则,因为母语的学习不是像第二语言那样从文法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