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服务 主要包含两大类,涉及当地玩乐和当地游。
我们通常把当地玩乐定义为单资源产品,包含门票、当地交通(卡/券类)、租车、向导、餐饮(卡/券类)等;当地游定义为半日或当一日游,也有同行会把多日游也定义进去。
目的地服务的这种业务分法,逻辑主要是侧重于出发地和目的地维度。会有传统按品类划分的业务有冲突或者有重合。传统品类上:门票(票券)、租车、跟团游、自由行,其实也是包含了目的地服务的产品形态的。
目的地服务看上去比常规的度假产品要简单,其实并不是。特别是做批量或系统对接的时候,特殊场景比较多,较难做到标准化。比如,半日游、租车、门票、向导这四种产品,差异就很大,需要四套不同的模板。
所以如果需要迅速建立起目的地服务,必须要用项目制,同时在供应商资源上要有采购优势。产品形态单一,比较容易形成竞价。
============================
以某项目举例:
项目背景:酒店、机票、自由行打包等产品已有一定基础。
项目时长:2018年4月-2018年10月
项目描述/目的:1、深入挖掘目的地资源与产品;2、进一步优化度假系统,为自由行打包产品赋能,提高单品GMV;3、提升客人在目的地的体验感,提高消费频次和用户粘性;4、供给内销/分销/零售等不同渠道。
项目职责/关键点:1、目的地供应链的整合;2、产品品类上的可落地的运营流程;3、目的地服务单品的运营与度假自由行产品运营的整合;4、业务进度与产品研发端进度的契合;5、目的地攻略入口的内容营销创新。
项目业绩/评估点:1、供应商数量一年内从20家突破至500家;2、sku从不到500提升到20000+;3、实现在线预订;4、实现对自由行产品的赋能;5、GMV月峰值500W。
在项目中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1、如何整合供应链? 目的地服务商比度假服务商在产业形态上更加小散乱。先对重点目的地进行评估,圈下重点城市和区域,主要是针对自由行客人出游排名度较高的目的地。对供应商的选择上,主要分为可系统对接和人工上线的;发现供应商的渠道主要是飞猪、马蜂窝、携程以及展会。库存方面,FS优先,其次是库存,尽量避免现询。前期的大概情况是,目的地上国内选择了云南、海南、广东,出境选择了泰国、日本、马来西亚。系统对接的供应商选取上,主要是KLOOK和自我游;人工对接的供应商上,主要是懒猫、七加等在资源上直采优势的。
2、如何提高人效。对于单资源的标准化要求就会很高,要尽量减少运营人员、客服人员的介入。我们比较喜欢接入的是票券类。但票券类内外部竞争都很大,而且客单价极低,利润率极低。重点是如何把日游类做到标准化。行程模板化、预订须知标准化,优化不变量的呈现,变量的固定化。
3、如何衡量项目成功?但从系统、业绩两个维度看,是完成了当时的KPI指标的。但是对于自由行产品的赋能效果以及客户粘性,甚至包括在目的地去做拉新,这三个在当时并没有作为指标,没有作为复盘点。这三点也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这是比较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