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本书中谢云写的一篇文章“课堂的堂”,让我又想起了许多。
课堂的“堂”究竟是什么?
我们所期望的“课堂”又是什么?
就像文中写老师说的那样,过去的课堂,并不局限于校园。除了教室里的风景,还有别的:比如春游、秋游、拉练、种地、稻田地里去拾麦穗等等。
如今的课堂,春秋二游没有了,课堂的边界仅限于教室之内,门窗之间,讲台上下,仅限于课桌和书本,老师和同学,讲解和作业。
有的学校,教室里甚至装上了摄像头,供领导随时监控、检查、考核,实在是恐怖得让人毛骨悚然:学校似乎正在与监狱的面目雷同。
课堂之于教师,犹如舞台之于演员,苍鹰之于蓝天——那是教师的天地,是教师生命迸发、激情创造的唯一场所。
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然而,现实的课堂里,一张张羞怯、麻木、悲愤甚至绝望的脸,一双双黯然、冷漠、厌倦甚至敌视的眼,一颗颗敏感、孤独、迷茫、疼痛的心,真的令人痛心。
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会变成如此模样?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听从老师的教导?有的孩子甚至公然在教室里辱骂老师!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更不是我们教育要得到的最终结果。
我们的教育难道真的“生病”了?那么病因在哪?又如何能够治愈?
作为教师,痛心的同时,也时刻在思考。无能为力,教育本就是个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