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首都剧场看了《北京人》,一个封建腐朽的士大夫家庭,失去了祖荫的庇佑,全家又没有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劳动力,为维持生计,借了不少外债,整个家庭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
这就是故事背景,整个家庭透露着压抑腐朽的气息,
开场的戏份,便是大少奶奶曾思懿,一面数落着丈夫的无能,催促他外出谋生,转头又欺负着自己的儿媳,一面又挤兑着寄居在曾家的丈夫的表妹愫芳。就这样,她还抱怨着自己受气,指责着曾家上上下下的人都给她不痛快。
大少爷曾文清,善良温厚, 性格软弱无能,虽然已是中年却依旧没有生活经济来源,是一个”废人”从小与愫芳相爱,却未能与愫芳结合,在父母的主持下与曾思懿结合,后在绝望中吞食鸦片死亡。
站在我的视角看来,其实人生有很多出路。怎么样选择都是不同的出口。
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愫芳能够一直独身,凭借着对于青梅竹马的表哥曾文清的爱意,默默照顾着这一大家子。曾文清和曾思懿的结合在此时此刻来看是一个悲剧的结合,但在彼时彼刻却是门当户对的。这一对冤孽的儿子儿媳却是当时社会阴影下的一对“奇葩”,
文清作为曾家长子,却沉迷鸦片,终日浑浑噩噩,和《雷雨》中的周萍不同,周萍“离家出走”是因为向往自由,而文清的离家则完全是被逼无奈。同样和周萍是息事宁人、唯唯诺诺的个性,但文清和周萍比起来就差的太多。从大奶奶口中可得:老太爷已经是个甩手掌柜了,文清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却无法约束自己夫人,与表妹愫方相爱却让人苦等数十年,连纳她做妾都是夫人提出来的。出外谋生却无法养活自己,去而复返的文清更给人一种烂泥扶不上墙和优柔寡断的感觉。
初看有点《雷雨》的风格,封建,压抑。但好歹最后在黑暗中出现了一束光– 瑞珍,大少爷的儿媳。她和年方17的曾霆本就是包办婚姻,毫无感情基础,即便是在长年累月的相处中,也只是把对方当个朋友。她上过学堂,接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因此在看够了曾家大大小小的闹剧之后,决心与曾霆离婚。
站在较为民主的当代,会看过去的历史,过去的故事,很多场景无法理解。人最重要的是选择的自由,但对于这个封建家庭里的其他人来说,已经沉迷于安逸的生活,任凭自己和家族一起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从未意识到有其他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