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马上打断别人的话,然后凭着主观对于别人的臆想和推测,无端地判断他人的言行举止。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不但会委屈和误解他人,也会导致自己陷入尴尬之中,还会给他人留下糟糕的印象。然而,尽管人人都知道认真听人说完话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也是人际相处的基础,但依然有很多人不能把倾听这件简单的事情做好,而且,有些人总是自诩为性格直爽、刀子嘴豆腐心,为此,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更加急躁,从不讲究方式方法。
在别人没有说完话的情况下,就开始作自己的判断,这不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表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的问题,是一个人品格低的呈现。在这样盲目打断别人说话、无端对他人下定论的背后,隐藏着听话者主观的错误。从现实的角度而言,人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此,在和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也往往会以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念等对他人的言语作出判断。这种做法,轻则伤害与他人之间的感情,重则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还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有主观臆断的错误,却不愿意承认错误,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愿意耐下心来倾听他人。要想避免这样的误解出现,就一定要沉住气,不管别人正在说什么,都要等到别人真正把话说完,再作出反应和回应。大多数时候,如果不能做到谨言慎行,而总是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则一定会导致说得越多错得越多。当实在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不如闭上嘴巴认真倾听;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时候,也要适时把嘴巴闭上,避免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很多人对于沟通都存在一定的误解,把沟通的意思理解得太过狭隘和偏执。他们误以为所谓沟通就是进行语言交流。其实不然。所谓沟通,从本质上而言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有声会话,而是为了达到心灵的契合和感情的共鸣采取的一种交流信息的方式。从广义的角度而言,那些不能正常进行有声语言表达的人采取打手势、眼神交流等方式进行互动,也是一种沟通。真正理解了沟通的含义,我们才能对沟通理解得更加深刻,才能发挥沟通的强大作用,为与他人的相处和交往助力。
真正的沟通,第一步不是要说,而是要倾听。只有在倾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意思,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回答对方的问题。具体而言,要想先认真倾听他人的话,我们就要认识到以下三点。首先,在提问者提出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当好听众,这样提问者才会兴致继续说下去,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和洞察对方的提问动机,知道对方到底想要通过提问达到怎样的目的。其次,在回答问题之前,先不要张口就来,而要认真思考,理性组织语言,这样才能让回答有条理。最后,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消化他人的观点,而不要只顾着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去说。接受他人的信息、进行思考的过程,正是我们消化他人观点的过程。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先放下自己的主观态度,才能顺利地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里。如果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总是对于对方怀有排除和抵触的心态,则根本不可能认真倾听,更不可能对对方作出积极的回应和合理的回答。
在西方国家有句谚语,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能学会说话,但是要想真正掌握沟通的艺术,则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在练习倾听,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哪怕丝毫不赞同对方的观点,甚至话已经到了嘴边要蹦出来反驳对方的观点,也一定要忍住,要控制好自己辩驳的冲动,这样才能给予对方时间和机会把话说完,才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对方的了解,让我们的回答有更好的作用和效果。
当然,如果已经养成了急于回答的坏习惯,想要一下子改变并不那么容易。正如人们常说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坏习惯的戒除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是因为大多数好习惯都是人们自律的结果,而很多的坏习惯都顺应人的天性,让人肆意妄为,为此坏习惯的养成很容易。即便如此,对于每天都要进行的沟通,我们一定要尽量摒弃坏习惯,形成好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在回话方面表现更好,才能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有更加长足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