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吉芳
经常接到一些陌生人的电话:你需要贷款吗?声音体贴的像许久未见的情人。提起银行,人们会不屑地说:“雨后送伞”的溜钩子货。在人们的意识中,银行向来“救急不救穷”。而如今的金融机构,反其道而行之:撵着借钱给你。
为此,金融机构拿着显微镜挖掘人们的消费需求,宣扬及时享乐的理念,刺激年轻人的消费欲望。
为了达到目的,金融广告会为人们洗脑。倡导有品质的生活:旅游,美食,服饰,甚至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中年人归于理性,年轻人缺乏思考,大多人云亦云,中招的多些。于是,一些透支族出现了。
一直认为“花呗”名字轻佻,其居心更是险恶。它教唆年轻人寅吃卯粮,捅下窟窿。日积月累,滚雪球般,无力偿还时,拖累父母亲友下水。
忽有一日,听闻家中的远房亲戚离婚了。吃惊不小,那可是郎才女貌,驾豪车,着华服,出入高档场所,风光一时。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生财经:借他人的鸡,生自己家的蛋,不谙此道的人们赞叹他们的精明。
现在想来,破产是早晚的事。年轻,能力有限,没有家底,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又一味地从银行贷款,背负着沉重的利息。始终拆了东墙补西墙,维持着一时的表面风光。终有一天,一个小小的意外,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稻草,事业的大厦轰然倒塌。看似偶然的,其实是必然的。
为了躲债,更为了给孩子一个相对安稳的生存环境,两口子假离婚。事情的发展,偏离了当初的设想,一方另组家庭,另一方回天乏术。可往事是沉珂顽疾,除了天阴下雨时疼痒难耐,于事无补。
透支社会,伤害的是最脆弱的人。年轻人中招多些。年轻,穷。他们挣扎在生存线上,又怀揣发财的梦想。他们又标新立异,追求别样的生活。他们的透支都用在了享受上,大多都消耗了,没有多大的增值。透支社会,稍有不慎,他们会破产。不仅生活无法维系,他们也会被社会贴上失信的标签,翻身起来,谈何容易。有的甚至走向绝望的深渊,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透支社会的无耻就在于:金融机构把你调查个底朝天,根据你的偿还能力。提前把现金支付给你,任由你现时挥霍。同时,你也被他们绑架了,从此,你所挣的每一分钱,有可能不再属于你了。当然了,无利不起早。不能及时偿还,你背负的逾期利息,会让你喘息困难,无力偿还,最终负债累累,有可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钱,只有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才能足够珍惜,才能花得踏实。伸手拿来的,都不好消化。过日子,还是要量入为出,不要过着今天的日子,花着明天的钱。一个人,如果被奴役了,没了自由,尊严,活着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