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听到的:
对孩子放众还是严格一点,工作追求效率还是公平,孔子提出中庸之道,合适就可以。这本书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不同的见解。
我们学的都是学校给予我们设定的地图,世界应该被当作整体来看,迪卡提出如果一个东西不能用数学来解释,那都是不存在的,无可置疑真理才是真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出了在外的感官,你还有内在的心智模式。
动物有动机,人有意志,我是很饿,但是这个饭不能要,人有被动一面,双输格局,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更接近动物一端,人是有自由意志,是可以用意志解决问题的。
文中提到斯蒂芬科维他儿子不丢垃圾,找很多借口,他问:你为什么选择这样回答?不加评判,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他再问:请你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去回答这个问题。
生活在割裂当中,做到整合,存在层次,决定你生活状态。不屈不挠的绝望,你对世界认识都是错误的,头脑和心智契合,不能全部按照理智去解决问题,头脑的契合关键。
内在没有整合,心智之光是可以看到内在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你想象这个东西像是圆的,你可以用想象他就是圆的,你可以架构出来这个世界观。
内在感官看的见肉眼看不见的事情。例如两个人在祈祷,一个抽烟,一个全程祈祷,这个是肉眼看到的,你看到他的行为了,至于他内心想法怎样,那取决于你的头脑和心智的契合。
知识就是力量,把知识看作操众的科学,当操众科学与智慧复制。
人不可能只靠面包活着,我们只研究最表层的东西,你很想买房子,当你买了房子你更空虚。
问自己4个问题:
1、我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2、其他存在内心世界发生什么
3、我在其他存在眼里是什么样
4、我所看到的这一切是什么样
觉知自己,认识别人想法,用自己感觉,内心交流,如果对自己没有观察,很难了解别人内心,推己及人,才能帮助我们如何了解他人想法。
不会做销售的人会给客户分类,给客户脸谱,伟大销售人,对每个客户都感兴趣,推己及人。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好人,我们判断自己从意图出发,别人看不到你意图,看到你行动,意图和行动哪个更真实,另一个世界里自己,未必这么好,自我保护转化对别人批评。
你比你想象的更摇摆不定,左右彷徨,担心别人看你,你会变得渺小。
我们都在看外面世界,很少看自己内心,不了解自己会把疯狂的想法都看作是好的,是的认知不统一,会完成社会混乱。
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别人成为最好的人来解决。为什么有时候解决了问题反而死气沉沉,例如你对孩子说以后你都不能看电视了,那他不看了,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是你跟他的关系,他内心是抗拒的。如果用自由和管束的方式去做,你和别人都上升层次。
只靠逻辑和推论很难解决问题,生活就是道场。想想自己跟别人的关系。物质技术自我膨胀都威胁着我们,不如好好工作,好好提升自我,改变自己。
二、我想到的
了解自己,觉察别人,对自己觉察,综合以上三点才能做到头脑和心智的契合。
对于我的夫妻关系我内心是有抱怨的
我丈夫内心世界是觉得我忽略他感受的
我们的关系在其他人眼中看似和谐,但是看不到夫妻间的亲密以及相互理解相互承担的过程。
我所看到的我们的关系以及别人看到的是我们缺乏沟通,导致抱怨,我们缺乏沟通导致忽略,我们缺乏沟通导致我们有距离感,疏远了。
三、我的下一步行动
一切根源在于自己,从有效沟通开始,从现在起,每天必须沟通互动,哪怕一条短信,一句问候开始。建立对方的亲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