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用时4小时7分,177条笔记。建议:本书知识密度高,选用整块时间阅读,同时放慢阅读速度,留出思考的时间。
四个关键问题开启本书:
1、什么是临界知识(少数但关键的知识)?
2、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是什么?
3、如何找到核心的临界知识并应用于生活?
4、6个核心临界知识的应用框架
1、什么是知识?
·引子:罗辑思维“得到”App中的课程音频是知识吗?→不是,这个,是信息。
·知识的定义: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即:是否改变了你,产生新的结果。
2、什么是临界知识?
那些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你行为的知识。
即:那些少数但(对你)关键的知识
小结:可以改变你的信息才可称为知识,反之,只是信息。在知识中,那些少数能产生巨大助推的称之为临界知识。
1、认知优势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拼数量(90年代—2000年)
数量→构建优势
第二个阶段:拼速度(2000年—现在)
速度→构建优势
第三个阶段:拼深度(现在—)
认知深度→构建优势
✔小结:当前,已经越过了对知识的收集、分类、保存的阶段,核心是提升知识的认知深度。
2、什么是深度认知以及其意义?
eg(为什么北京房价那么高?)
回答1:都是炒房团搞的!
回答2: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对比回答1与2)得出定义:
分析问题→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规律;
回答问题→跳出主观情绪,依托数据分析。
✔重要意义:临界知识是深度认知后的“产出品”。即,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此谓“临界知识”。
【两个底层心态】:
✔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前提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以慢为快:“结硬寨,打呆仗”+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小结: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三个底层方法】: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以教为学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
✔刻意练习(与临界知识结合)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三个技巧】:
记录(如实记录);
定期回顾(周/月/年);
付费购买(付费买时间,用钱换取时间)
小结:第二部分主要有两个关键知识点,一是当下的知识竞争从比谁获取知识多、谁获取的快到对知识的认知深度阶段;二是掌握临界知识(深度认知的核心成果)的方法。
1、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其实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所以,我们要学习的不是高深的知识,反而是最基础而重要的规律。
✔方法:
a.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核心一句话: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
2、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方法(答案):刻意练习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
✔大量地持续练习。
知识点:棋盘的故事(棋盘的第1个格放1粒米,第2个格2粒,第3格4粒,每一格是前一格的一倍。第64个格为,1844亿亿)
✔如何利用复利效应:
首先,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事情;
其次,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
最后,我们要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推荐:
年轻人投资于个人的学习、成长、能力提升。有闲置资金的时候才再考虑理财投资。
核心:注意频次概率(可统计)与主观概率(受偏见影响)→→画出决策树,应对不确定性
启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get√:不应当盲目地依赖老司机的静态经验。
3、黄金思维圈
作用: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
✔看问题三个层面:
what层面: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how层面: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why层面: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推荐:任何一个领域中的顶尖人才思考问题都不会被问题展示出的what所迷惑,而会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这也是黄金思维圈最大的价值: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
✔正确的方法论(精益创业)和模仿同级别最优秀人的做法,能够让你在没有冒险基因的情况下,更好地把知道变为行动。
问题:《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是无法思考的。那么,我们怎样才可能看到系统背后的秘密?
✔解决:
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
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
问题:我们人脉圈中那20%的关键人脉是谁?
答案: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
推荐:在人脉管理中,拥有更多跨领域的重要人脉,就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解决问题;(自身)具备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形成正反馈。
注:需要PPT的童鞋,微信公众号(LJ的读书笔记)后台回复关键词“好好学习”,即可获取。
作者简介:LJ,在职MBA,年阅读量300+书蠹一枚。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LJ的读书笔记】,坚持原创,唯读书人的读书笔记,不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