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寒山、拾得是唐代有名的两位和尚,二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禅诗。其中有一段偈语,耐人寻味!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初读这段偈语,心中就疑惑,“你且看他”是何意?如果说此人如此粗暴无礼,终究有一天会倒霉,被人收拾。这个时候再去看他,如此的结局岂不大快人心!
但如果“你且看他”是等着看他的狼狈相,不大符合高僧的身份,也不大符合佛教的教义。
因此,“你且看他”只能这么理解,你不采用针尖对麦芒的硬怼方式,而是忍让他,回避他,尊敬他,对他的无礼不理会他,日子久了,他心中有愧,良心发现,就会改变对你的态度。
02
孟子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
“君子不同于一般人,因为君子的存心不一样。君子把仁存在心里,把礼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有不仁、不礼的地方,要不他怎么会这么对我呢?反省后我做到仁了,做到礼了,那个人还是如此粗暴蛮横的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再次反省,经过反省,做到了尽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蛮横还是如此。君子就会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他这样,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孟子·离娄下》)
有人粗暴无礼的对待我,我反躬自省,尽心竭力做到仁和礼,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对方改变态度,回报以仁和礼;一种是对方态度不变,这个时候君子不应该和他计较,因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对方如此顽冥不化,显非君子。既然对方不是君子,当然不必以君子之礼要求他,就把他当禽兽吧,何必计较。
孟子这么说也有问题,你斥对方为禽兽,对方岂肯善罢干休?以前还是粗暴蛮横的对待你,这会儿恐怕会拳脚招呼了。当然,功夫一上来,更显得是禽兽了,这时候怎么办?不理,白挨打;反击,他给你一脚,你还他一拳,怎么个收场?
那么,我不说出来,心里面把他当禽兽,鄙视你!但是,这还是君子吗?心里面看扁人,似非君子之道。
也许只能这么理解,“他”这样的禽兽之行,只是针对我,所以我视他为禽兽,但“他”在别人面前,可能又是人了。比如,大奸大恶的坏蛋,在父母面前可能就是一个大孝子。
这说明了人的复杂性,在不同的人面前他完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甚至相反的行为。
03
老子怎么看?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等他,这才是获得真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才是获得真信。
老子的境界太高了,你对我善,我善待你,你对我不善,我也善待你,这才是真善,你守信,我信任你,你不守信,我也信任你,这才是真信。老子进入了一种极为崇高的道德境界,善和信是人应该做的,善和信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以此获得什么回报的手段。
老子的这个观点就和拾得的“敬他”相一致了,尊敬人是内在的做人要求,不因对方对自己是什么态度而有所改变。
而对无礼的态度,拾得、孟子、老子都不主张用硬怼的方式反击,主张忍让。忍让还不够,还得以礼相待,这是人际关系当中处理冲突的高招。道理很简单,硬怼,也许可以杀杀对方的傲气,但更可能使矛盾愈发尖锐,这时候忍一忍,避免矛盾升级,为以后解决矛盾留下缓冲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