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低年级趣味闯关”活动渐渐拉下了帷幕,忙碌的心也算得空静了下来。今天早上听了薛法根老师的《手指》 ,下午听了孙双金老师的《山居秋暝》,感觉空落落的心也充实起来。下面,说说我听《山居秋暝》的点滴想法。
一、入题的巧妙
精妙绝伦的导入语常常能给师生和听课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而孙老师本节课的开场白却是“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字?”话音刚落老师便在黑板上潇酒挥笔,一个漂亮的“暝”字落落大方,呈现眼前,孙老师边写边讲解字理,我的好奇心被调了起来,端正了坐姿,用心聆听。原来老师先引导学生说出““暝”的意思,继而再理解“秋暝” ——“山秋暝”——“山居秋冥”,可谓曲径通幽处。老师循循善诱,学生的思维在字眼、词眼中跳跃,诗题的意思就在老师的巧妙板书与引导下落在学生心中。紧接着老师又在“居”字上画了个问号,问什么:他为什么想居住在山里呢?谁想居住在山里?可谓别出心裁,自然而然引出作者王维,随后让学生介绍王维。在师生互动中,我了解了许多知识,比如:“王维”被称为“诗佛”,很惭愧,这一点真不知道;从孙老师的口中得知王维诗、画、书、琴样样精通,是个全才,还好这点我是知道的;一个学生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我顿觉惭愧,自愧不如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仅仅一个“释题“”环节,这信息量已经爆棚,足以显示孙老师的功底深厚,课上这几分钟是课下长久历练的积淀,所以我必须好好学习。孙老师说“诗中有佛味”的人就叫“诗佛”,我却想说“课堂深不可测”的人叫“大咖”。
二、提问的艺术
这节古诗教学课讲了49分钟左右,而后4分钟左右是孙老师的教学反思,其实是孙老师在给语文教师指点迷津。孙老师一针见血地点明了许多老师不会讲古诗教学课的原因是“老师不会提问”,实则告诉我们:古诗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回顾这53分钟的视频,我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课堂上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流程让人感到亲切舒服,原来古诗教学也可以这般轻松愉悦,“教后反思”则道出了提问的艺术。第一句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老师抓住“新雨”来提问,设置问题是:走在这样的山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一场雨过后的宁静、清新、惬意的大山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侃侃而谈,一切都显得那般自然,那么带着感受朗读就是理解进入更深层次。此情此景,吸引诗人驻足,久久不愿离去,天渐渐黑了,一轮明月升起来了,诗人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暴象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教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相当于一个读句子,想画象的想像训练,学生信佛置身于画面中,洁白、纯净的月光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叮咚悦耳的泉水声给耳朵带来一种愉悦的享受。但老师却不满足于此种境界,又让学生换词体会,通过“明月松间照”和“明月当空照”的比较,诗的意境美显的更加妙不可言,同时孙老师告诉我们比较法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这首诗中最难理解的句子,老师直接道出诗意,本以为让学生知道诗意即可,老师却让学生替换"喧”、“动”试一试,在静静的思考中,七八个小诗人诞生了,记忆最深刻的那句“竹调归浣女,莲颤下渔舟”,让人不得不感慨大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知识储备足够丰富,但更值得学习的是老师设计问题的艺术,一句诗在“推敲”中植根孩子心间。”随意春节歇,王孙自可留”又将人们带入那美丽的秋景中,尽管春芳已逝,但秋意也可令人驻足。一节课可谓一气呵成,原来古诗教学也可以像“家常饭”那样暖胃可口。
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朗读和吟涌更是一种享受。一个“空”字,道出了诗佛的缘由,许多句带“空”的诗句,让诗人的佛系色彩更加浓郁。
观《山居秋暝》,不仅让我对王维的了解又深入了许多,而且让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涉猎的想法。可谓观课,知人,王维的诗令人陶醉,孙老师的课让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