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毛先生两回,一回是因为咽喉炎发作,另一回是跟着忘年交徐世尧老师采访去的。
八月初,胃口不好,原本不吃辣,也须夹上几筷,便把沉寂一月的咽喉炎招来了,且又急又重。说一句完整的话,都有难度了,脖子上须成天围着围巾。幸好在假期,想着休息几天会好的。可过了中旬,也没见好,于是担心了。药店跑,医院跑,也百度,也试了亲友很多据说很灵的药方、膳方,可依旧如此。
一天中午,收到徐老师信息:去毛先生那里看看,他后天在中华路药店坐诊。我跟他打过招呼了,你可在下午两三点过去。
虽说只是一个咽喉炎,但对于靠讲话吃饭的人来说,比如我,是个麻烦;对于喜欢朗读的人来说,比如我,更是一种苦痛。
毛先生的精湛医术是早有耳闻的。我老家在湖城西郊道场,记得九七年夏末,刚得知自己工作分配到织里时,邻居婶婶过来聊天,“我知道这个地方,有个叫毛先生的医生,很厉害的”,婶婶说话时,那种神情仿佛告知在座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后来在织里工作生活后,毛先生的名字,更是时常在亲朋好友口中被提起。
收到徐老师信息后的第二天,我就去了毛先生坐诊的药店。先前听同事焦老师说过,毛先生每年会有一段时间生“困病”。而那天是他愈后出诊的第三天。
店内三个人,一个穿着白色大褂的小姑娘在秤药,毛先生和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姨在聊天。
“毛先生,我是……”我正要介绍自己。
“我知道你,徐老师同我打过招呼了,你也是祝老师的同事,上周写在晚报上的文章看了,写得蛮好。”先生这样识人的能力!这样的好记性!一时让我愕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当然,毛先生的记性好,我在亲朋中早有耳闻。只要是他问诊过的病人,隔了好多年,甚至几十年,他连那个村那条路都清晰记得。他喜爱诵读古典诗文,一口气能背诵很多篇,《论语》《岳阳楼记》等都不在话下。喜欢阅读丰子恺、汪曾祺散文,看看名人传记。也喜欢翻阅《湖州晚报》,尤其是周六版。过目则不忘八九。
毛先生招呼我入座,并让店里姑娘给我泡茶,同我聊了些工作情况。后来详细地询问我的症状,并让阿姨把我的普通话一句一句翻译成织里话大声说给他听。大致了解情况后,毛先生看了看我,沉默了一会儿,开了药方,并且要我尽量少讲话。
那次,他连诊费都拒收。临出门时,还提着嗓子,嘱咐我,“没有事体的,思想要放坦点。”
药极苦,每喝一包,需下大决心。喝到大概还剩下三包的时候,症状突然减轻了。
如今看着这张药方,耳畔又回想起先生临出门时的那句话。
十月的一天,徐老师留言说去药店收集毛先生的资料,那时他正在编写《毛先生传》。我很好奇,也跟去了。
到了药店,有两三个病人正围着毛先生。与其说是看病,更像访友聊天喝茶。
待到他们走后,毛先生拿出一个发黄的信封袋来。信封袋很大,里面装着些远地病人的来信。
经得先生同意,展开其中一封。“振华学兄如唔”,一个称呼,清新淡雅的古朴风就扑面而来。正文写了这位学弟感谢毛先生帮助打听药材药店及费用情况,后详细地叙述了病情好转的情况。信末是:学兄古道热肠,但愿您福寿康宁,长命百岁,秋去冬来,千万珍重!这封信,用词典雅,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打开第二封,信主回忆了当年危在旦夕之时,“毛先生妙手回春,才有我今日之晚福”,诚恳地表达对“恩公”的谢意。信末是:(我)早睡早起,起居自由,深感乐意,未觉孤独。一切均安,请勿念!又是一封感人至深的信,让我看到了一个心怀感恩、怡乐年华的长者。
那天午饭后,毛先生带上我、徐世尧老师、画家许羽、药店老板阿二去了他的故宅。阳光正好,风也轻柔,道路两旁粉色的芙蓉花挤满了枝头。没过多久,毛先生说“到了”。
走下车,依次落入眼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毛先生的故宅临小河而建。
故宅侧门上有个精巧的开关,先生拨弄几下,门就开了。宽敞的屋内,中间石础上竖着一根高大的柱子;东边雕有花纹的几个隔扇上爬满了碧绿的藤蔓,墙角搁着一个涂着金箔的暗红色脸盆架,一个长长的木楼梯横靠在边上;西边一个三层的暗红色大碗橱半开半关着。一方阳光透过天井西边的那棵大树照射进来,此时,建于乾隆年间这座宅院,古雅静谧,氤氲着儒雅的气息。
“小施,把中梁拍下来。”许羽老师让我拍照时,我看到上梁的红绸布似乎被人绞去一块,但颜色鲜艳简直夺目。看着这块寓意顺意吉祥的上梁布破碎的样子,毛先生没有丝毫伤感。诚然,九十三岁的他,什么没有经历过呢?他依旧慢条斯理跟我们讲述,“原来后面第二根梁木上还挂着“慎德堂”匾额,后来被人拆下拿走了……”
命运几经苦厄,但“慎德”二字何曾在毛先生心头磨灭?慎德,《易经》中记载:“君子以慎德,积小以成高大”。古之君子,有慎独、慎微之说,而慎德是二者的基础。《淮南子·缪称训》:“慎德大矣,一人小矣,能善小斯能善大矣。”百姓口中“一代名医”,这四个字,该是“慎德”二字最客观、最准确的印证吧。
毛先生女儿曾撰文这样写道:父亲最大的兴趣是为病人看病。在我看来,这话不够全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殷殷地称其“恩公”、“贵人”,并言“人生得一知己(毛先生)足矣”……
先生的术,在药里;德,也在药里,这是他的日常!故此,要论先生之乐,其一,乐在治病救人;其二,乐在结交善缘。认识之初,他们是医患关系;认识之后,他们成了朋友,甚至是知己。
细细品读徐世尧老师编撰的《毛先生传》初稿,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对于苦难,常怀悲悯,感同身受,于日常中秉承“慎德”,施于尊重、诚意、善意的人。
如此先生,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于是执笔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