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长链上的接口
【影侠原创,文责自负】
荀子,名荀卿,战国赵人,一说乃是战国后期中国历史上一位儒学大师,历代学者评价颇高,清代学者章太炎说:"自仲尼而后,孰为后圣?……唯荀卿足以称是。" 。后代学者也冠之以美名,称之为"后圣",略与孔孟齐名。更难得的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和代表人物秦国宰相李斯,也曾经师从荀子,从他的思想中间吸取了某些治国之道,并付诸于实施。因此,虽然前人对荀子的定位是一个儒学大师,但他荀子却并没有死守儒家某些成规,而是吸取了法,道,墨诸家的理论,将其整合融会,是自成一派的。荀子一生著述颇丰。他留下的《荀子》三十二篇,内容博大精深,包括政治,经济,学术,军事,学术等等方面的内容。。在思想的长链上,荀子可以说是处在了诸多学说的包围当中,属于集前代诸子之大成者。
另一方面,比之孔孟更进一步的是,荀子的这些论文往往是自成体系,分门别类,并且专门论述,已经属于一种专业的学术论文。而在他以前的诸子散文,往往是语录(如《论语》),辩论(《孟子》),记史(〈国语〉),文艺性散文(〈庄子〉),经文(〈道德经〉)等等形式,象这种专业性的长篇学术散文,还是其首创。秦以后,从西汉开始的以贾谊和董仲舒为代表的大型学术论文,不可不说肇始于荀子。可以说,荀子也给中国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思想是长链上,荀子扮演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角色,说他是中国思想长链上的重要接口,一 点也不为过分。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非相,制国,富国,王霸,臼國,君道等篇为长篇政论文之先河;劝学,性恶,解蔽等篇属于思辩的学术论文,大略,修身,子道,礼论等篇属于涉及的是礼仪,乐论涉及的音乐和礼仪,而《议兵》这篇,本身就是一篇非常好的军事论文。对于先贤的继承,荀子是非常注重的。
比如在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上,荀子并不是一味的接受,相反,是融合了自己的观点,思想,对前代先贤的主张从新整理,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如他主张,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可以说是儒家思想最典型的观点。他注重王礼,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这本身就是来源与孔子所宣扬的仁者无敌,王以德者居之。只是他并没有墨守陈儒,将孔子中的"民"从一个次要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谓王道,必然还要符合客观的社会规律。这规律就是他所谓的"天道",天道是社会变动的根本原因。而天应之为吉或者应之以凶,关键就看统治者能否顺应由民情所体现出来的天道。这些思想,无疑受到了孟子"民重君轻"的民本思想的影响。他说"有乱君,无乱國",所谓天下之乱,责任不在民,而在君,所以民为天下之本,这点上看,荀子仍然抱有强烈的儒家传统观念。
只是在对待天道的态度上,荀子却反对孔孟违天一定不祥的说法,相反,若能够做到"知天"则人也能御天。他说:"圣人请其天君,正其天官,各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投矣。真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荀子说的"知天"是认知义的知,指的是知天的自然运作,知天的条理有序。"知天"指圣人能知天的运行节序,并能生养、役使而不违天。更进一步说,人还能在某程度上"违天"
"人若是"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他不以天为意志的表现.也不提天的仁德涵义。所以荀子虽有"道"的称谓,但却是缩小范围称的"人道",他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人定胜天"。这一点,毛泽东曾经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这是对他比较确切的评价。
另外,诗书一直是儒家所尊崇,诗经记载的是以感情的发抒、慨叹为主轴。而荀子所立论贬抑的情性,正是待经成章的主要根据,荀子有"法后王"、"重参验"及"知类能统"的观点,而《书》所载是"先王"所言所行。所以他大胆的提出了"杀"诗书的说法。
隆礼仪的同时,又大胆的提出杀诗书,这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荀子式的观点。其实这正是荀子不盲目法古的思想活跃之处。这里的"杀"本身也并不是如字面意义上所表现处来的"消灭","禁止"等等强烈的意思。所谓"杀",只是荀子为了突出而已,强调对"诗书"不能盲从,同时,杀也是相对于隆礼仪而言的,并不是反对读诗书,用诗书。相比之下,当代社会的民情,才是真正隆礼仪的基础,诗书只能是重要的参考。这一点,倒让人想起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所写的"变法不法古"。想必韩非总结法家之言的时候,肯定受到了荀子这些积极思想的极大影响。
当然,荀子最大,也最重要与著名的贡献,还是他提出的"性恶说"。他甚至将性恶做为"礼"的缘起。:他说"礼起子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个理论用荀子自己的话来说就不是由诗书中来的,而是他"法后王"、"重参验"的结果。
其实考查荀子的生平,他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是自己亲身实践的结果。荀子一生和先贤孔子一样,也是周游列国。包括齐、秦、楚、赵等国。并且,仿效孔子治理鲁国中都邑,他也亲自在楚国两次担任兰陵令。在周游的过程当中,荀子曾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兵,也曾经被秦昭王称赞。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以后思想的成熟,思想体系的完成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因为在荀子生活的年代,正逢战国的后期,奴隶制正在瓦解,封建制地主阶级正不断的兴起,社会处于大动荡当中。当时秦国忒强,诸侯争霸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强国纷纷实行法制,推荐霸王之道。为此,甚至不惜废弛礼仪,重用张仪,苏秦,等只任用诡术的游说之士。所以总的来说,社会风气不如孔子时代淳朴敦厚,人性中间恶的方面自然就更多的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荀子耳闻目睹各种现状,自然而然看到的更多是人性恶的方面,所以能够得出前无古人的"性恶说"。这契合了他自己所提倡的"杀诗书"的精神。也算是"知行合一"了。
,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历史人物,包括他的思想,都是由历史造就的。荀子对先贤思想上的的继承和发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战国后期,的势,任用礼仪渐渐只是成了诸侯们口头上的装饰而已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很少真正相信儒家的理论。。所以儒家思想渐渐失势。荀子适时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在乱世中一个主动的"降格"。他吸收了实践中的经验,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启发了以后法家的更注重实践的精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代高唱儒家论调的"正统"学者们常常不屑于荀子,认为荀子的理论中有很多错误。那显然是没有结合历史的来考查的形而上学的评价。
同样的,推崇荀子,并受到荀子影响的学者,一样的很多。
,荀子成书借鉴了前人许多的许多散文写作经验。考查荀子所煮三十二篇,也可以明显的感到行文之间的变化。有的章节铺陈排比,行文恣肆,如我们熟悉的《劝学》,刚开始几乎是整大段的博喻。这在《庄子》里是很常见的,只是荀子的比喻在规模上超过了庄子。有的章节,却以对话来说,词锋犀利,论辩精彩,类似于《孟子》中的那些辩论场面。有的却的章节纯粹是辞赋,一看便让人想到诗三百。所以说,抛却思想性,在散文创作的手法上,荀子也有自己的独到,对先贤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很明显的。因此我说荀子的确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的接口。
他的前面,是尊周礼,法先王,顺天道的孔孟,他的身后,却是顺人道,变法不法古的韩非,李斯!荀子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