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竖皆宜有粗长,樵夫肩挑过山梁。
点点点点来弯钩,惹起鲤尾溅绿塘。
撇来又撇还有捺,风吹枝叶惊柳杨。
提竖相间点分散,深井提水汗滴淌。
锤得顽石成精钢,练的一横放金光。
历游四海自来去,一点似水四徜徉。
千仞之山累只土,一点一竖一横黄。
土生金来金生水,幽泉穿涧叮咚响。
说起中国的汉字书法,有点翰墨功底的,都了解或觉得能抻几手,大家都知道一个书法或书法作品,不说其表达如何,意境如何等,其形体基本结构段落单字,单字不说其勾连整体如何,说起其构成的基本元素笔画,便有一些理解:
1,一般来说,书法学习开始,就是拿一些范贴名家字帖来临来摹。这是最便捷的入手模式,这主要是规范和夯实书写汉字外形,意向是要打好书法的基础。要知道我们汉字方块字是象形文字,是形意字,基本的理解就是形和意。也是形意结合。练笔画的时候也要注重形意结合,就是说在写的时候,要注重形表多,还是意境多。如果说写一个笔画或一个字,完全是形,或者说形的成分占的太多,注重外表,那么他的评价一般就是死板,不耐看。反之,意多而不讲究形体,他的评价就是浮躁,不踏实。
具体在实际中如何说法?比如说书写楷书,就要重形,写出的字便如山岳般厚重,字不成形,楷书便如土砾般一无是处。书写行书,就要中意,却是字如其文,如思绪般流动。字中无意,却是如河中无水,徒有其名。全无用处。
为何说要形意结合,不提倡说全形,全意呢?这就说一些书法作品常见的一个问题。看一个学书者,先练笔画练了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不错,自己或大家也认为满意了。结字却是忒是丑陋难看,就说一个楷字,笔画很完美却不易改变,结成的字笔画间互不能改变忍让,结字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说重形者,留些书意,做粘合剂,方能奏效。形意者,练点形体,巩固框架结构,能见全功。字,段落,全文间亦如此。
2,对汉字的形,大家一般都能理解,毕竟看得见,什么意思也能明白,书法学习者,亦能掌握,那么这个笔画的意所谓何呢?汉字从哪来?从自然中来,从我们人类祖先对自然的理解领悟中来。如一横,一节苍虬般的树木,一曲或静谧或激荡的河流,一根坚硬的骨头,一根笔直的长枪,一行行行雁,一段段墙檐。。。。。。。等等,浓缩领悟理解表达便是意。其他亦如是也。这个却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内涵。
这些只是从某些角度对书法这个领域的一些瞰测,所谓千人千语,各取其理。多方面学习,是我们进步的步伐。还要多走走,勤练练。否则还是如水中捞月耳。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