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叫石的木匠,到齐国去。
经过了曲辕,看见一株祭土地神的栎树。这棵树高大极了,树荫下可以臥牛千只,树干的园径有百围;干身像山那么高,直到八丈以上才生有树枝。
可以用为造船的材料就有几十支,看的人好多好多,而木匠却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过去。
他的徒弟饱看一番后,追上了木匠问道:
「自从我拿斧头跟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可是先生却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这是什么道理呀?」
木匠说:「算了吧,别提了,它只是株没有用的散木而已。拿来做船,就要沉;用作棺材,腐败的快;用作器具,又不结实;用作门窗,会流汁液;用作屋柱,又会生蛀虫,简直是毫无用处可言,就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才这么长寿。」
木匠回家后,夜里梦到栎树,化成人形对他说:
「你打算把我比作什么?有用的大树吗?你且看那桃、梨、橘、柚、瓜果之类的树,果实一成熟,不是被敲就是被打,弄得大枝折、小枝扭的,以致半途枯萎啦;
这就是为何他们不能长寿的原因,说来说去,还是他们自己招来的祸患。
一切有用的东西全都是如此,我曾利用不少时间找寻一条对人没有用处的路,好几次差点死于非命。
现在总算是找到了,对我来说这条路是最有用的路;假如我对人有用,那还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再说你我都是物,为什么彼此还要互相利用,你这个快死的无用的人啊,哪里知道无用树木的本意!」
木匠醒来,把梦中经过告诉了他徒弟。徒弟听后说道,「它既然渴求无用,为什么又要充当社树呢?」
木匠回说:「别作声!它是特地讬身在神社任人讥评的,这样才能显出它的无用。
它如果不做社树,不是还会被人砍了做柴烧吗?它保全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真大不是一般常理可以解释的。」
宋国有个地方叫做荆氏,最适宜中楸柏和桑这三种树木。长到一握粗的,就被砍去做猴子的笼子;二三围粗的,就被砍去造屋梁;七八围粗的,就被富人取去做棺木了。
所以,还没等到寿命终了,就半途丧命在斧头的刀口下,这就是木材有用的害处。
自古以来,凡是白额头的牛,高鼻子的猪,和生痔疮的人,都不会拿去祭祀河神。掌祭袍的认为,他们是不吉祥的东西,所以不曾取用过。但是所谓的不祥,正是神人以为最吉祥的。
栎树与木匠的故事,在现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求有用性,而忽视了那些看似无用却充满价值的事物和人。
此刻的我们,常常追求所谓的“成功”和“有用”,却忽视了那些看似无用却充满价值的事物。比如,艺术、文学、哲学等人文科学,它们往往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却能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同样,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也面临着与栎树相似的选择。他们可能拥有独特的才华和兴趣,但这些才华和兴趣并不符合主流社会的期望和评价标准。
如果他们坚持追求自己的热爱,可能会被视为“无用”之人,面临社会的压力和排斥。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才华和兴趣,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我们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变革。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这些“无用”的学科和爱好,却成为了我们抵御浮躁、寻找内心平静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