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第二步:表达对孩子的同情,同情并不表示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同时可以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者行为,效果会更好。
第三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可以列出一些建议,直到最后达成共识。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有友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
例如:
琳琳放学回家,向妈妈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吵我了”
一般的做法
用指责的口气“你做了些什么?老师才向你吼叫”
孩子会非常生气的回应:“我什么也没做”。
“得了吧,你什么也没做,老师无缘无故的就批评你了”
然后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的态度,孩子可能非常的生气,不肯说话,接下来解决问题达成共识这一步就没法完成。
赢得合作的对话
用友善的口气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吼你,你是不是觉得非常丢脸啊”。(表达理解)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迟到了,老师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站到讲台上,当时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表达同情,告诉孩子自己也曾经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感兴趣说“真的吗?妈妈也有这样的经历啊”。然后也许孩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接下来妈妈可以说:“你看我们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避免以后出现这样的难堪”(关注问题的解决)。
所以当我们家长采用友善的态度,和善的语气时,孩子会感受到亲近和信任,此时孩子会愿意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否则的话,还是觉得家长要批评他,他就会有一种戒备的心态和想要对抗的心理。
只有当书上的知识拿来为我们所用的时候,知识才化成了有用的知识。
尝试用赢得合作的四部曲来解决现实问题。
儿子吃了不少葡萄,我觉得有点凉,阻止后,孩子大哭大闹。
于是我抱起孩子,温和的问:“你是不是还想吃葡萄”
孩子点点头:“葡萄是不是很好吃”?
孩子又点点头。
“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啊”?
“甜甜的,酸酸的”
“妈妈也很喜欢吃葡萄,可是有一次妈妈吃的太多了,牙齿也给酸倒了,肚子也疼了”。
孩子很惊讶的看着我,我继续说:”你怕不怕肚子疼啊”?
“怕”
“那怎么办呢?还想吃葡萄,还怕肚子疼”
“我睡完觉起来再吃,不要吃太多”。
第一次尝试用新的知识,有点生疏,不够流畅和自然。
多做练习,不断改进,慢慢的变成自己的语言,就能灵活运用,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