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体验生活。对生活持有占有态度的人容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而重视体验生活的人往往心理比较健康。
根据李克富老师的推荐,读了许又新教授的《心理治疗基础》一书,受益匪浅。文中很多内容引人深思,“占有与体验”一节于我而言,更是当头一棒,让我醒悟,让我得以看清一直以来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以新教授在文中写到:
重占有的大学生上课用心听讲,唯恐没有听清楚教授讲的任何一句话,并且尽可能忠实地把教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本上,以便课后复习背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占有知识。
这也形象地说明了我一直以来的学习状态。跟随李老师上心理咨询实操班时,笔记记得很认真,听完课后又进行了整理,唯恐落下老师讲过的内容。这种记录与整理,只是提高了记忆能力,现在才知道,当时连最低层次——听懂老师讲了什么都没达到,记录下来的全是些孤立的以文字呈现出的知识点。就更顾及不到老师是怎么讲的,为什么要这么讲了。
仔细想想,这种占有式学习也是我长久以来的学习方式,所以常会出现考完试就把所学还给老师的情况,到现在连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都没有,更不用说属于文科的地理、历史知识了,更为可怕的是,越来越发现,我是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多的人,占有的知识都去了哪里呢?——换得了文凭和学位。
许又新教授在文中写到:
以占有的态度上学念书,最好的结局是将来装一脑袋知识,善于纸上谈兵。最坏的结局是读出神经衰弱一类的精神障碍。由于对读书本身并无兴趣,也根本不去体会什么读书的境界,即使读得头昏脑胀也还得逼着自己坚持下去,怎么能不神经衰弱呢?
我显然没达到最好的结局,因为脑袋很空,好在也不是最坏的结局,不致神经衰弱,因为对学习多少还是有一些兴趣,只是没学会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没能把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因此对学习的兴趣一直不是很足。
许又新教授还写道:
与重占有相比的是重体验的学习。《论语》一开头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见,孔子把学习看作一件愉快的事。
重体验的大学生喜欢思考,喜欢钻研,常常给自己提出各种“为什么”,他们对分数并不太重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书本里的新思想感兴趣。当然,也有不想读书的时候,那就干脆到运动场去玩个痛快。
可见,重体验的学习是一种把身心主动投入其中的过程,在这一投入过程中有思考、肯钻研,在解决一个个“为什么”、在不断学习到新思想的过程中充实着自己、体验着学习的快乐。重体验的学习也是一个身心更为自由的状态,因着这种自由,更能去体验学习本身。
李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曾反复强调基础的重要性,还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要把书中的内容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要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只是死记硬背这种占有式的学习方式于我而言有些根深蒂固,而且要联系生活、要举出例子,显然离不开深入的思考,所以直到现在也没能做好。好在,相较于以前也有了些进步,能试着去理解概念,能试着透过描述概念的文字去体验其内涵与实质了。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威廉·詹姆斯对意识提出了一个别样的比喻,他把日常的清醒意识比作流淌的水流,裹挟着不断变化的感觉、知觉、想法、记忆、情绪、动机与欲望。”之前学习时对这种形象的描述并不会去留意,留意的是描述概念的简练文字,拿来背和记即可。现在看到这样的描述会去体验自己的意识流,在体验的过程中感觉、知觉、记忆、情绪、动机与欲望这些概念也鲜活起来。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李老师曾说过要把《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当作小说来读。寒假刚读此书时还是当成教材来看的,也曾整理出几章的知识点,因为压根不知道如何当成小说来读。现在想来,一直以来我读小说的方式也是占有式的:只关注故事情节本身,对其它内容都不关注,为了了解故事内容,常常会先翻到后面去看。看电视剧也是如此,通常会看前面几集,再从最后一集往前看,只为看故事情节。这些占有式的学习与娱乐,只是在脑中留下了不少垃圾,只是在打发、在浪费时间。这种占有式的学习与娱乐,反映出的是我的短视与浮躁。
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学习、娱乐、人际交往都存在着占有与体验两种不同的方式。
许又新教授在文中写到:
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体验生活。对生活持有占有态度的人容易出现心理卫生问题,而重视体验生活的人往往心理比较健康。
我要先从学习方面改占有式为体验式。静下心来,把眼光放长远,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钻研,把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心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