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写作目的一开始就是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将来有能力了,写本书。写本自己的所历所见和一生对生命的体验,为生命留下点印记。
学习写作正好六个月了,我知道自己的成长是缓慢的,而有很多当时跟我一起报学习班的书友,已写了很多优秀文章、脱颖而出。
我祝福她们的同时,自我安慰说,不着急,慢慢前进,终会遇见自己的风景。每个人的目标、方向、体能各不相同,奔跑的速度自然不同。
为提升写作能力,读了几本有关写作的书,当时感觉非常有用,那些知识都是自己以前从未见过的,很受启发的感觉。
但真正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就感觉用不上了。仔细回看了笔记和课程,不是书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内在力量和动力不足:一是自己掌握的不够,二是自己的写文主旨不符。
读书和学习的课程都是实用性很高的,都以如何变现为目的,而自己对写作变现坚持不下去,对问题的思考力不足,写逻辑文章很吃力,又不主动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用功。心底里还是喜欢纯文学类的文字,所以从开始到现在自己没有完全改变观念,还是在变相自嗨哈。
在写作和学习上就很佛系,不急不躁,当然写的文章也不温不火。“佛系、劝退”是今天看到的日本著名人气作家田中泰延的畅销书《写你想读的文章》里的一个理念。
他说,写作是为自己写,写出自己认为有意思的、自己想读的文章就好,自己开心、自己满意比刻意取悦读者更重要。我们不必在意别人对自己文章的评价,只要活好自己。
这与我内心的想法有些契合,但我现在还没找到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内容,和自己想读的文章。恰恰相反,我认为自己喜欢的,是大多数人不喜欢,或者是我还没有能力把自己喜欢的,表达的逻辑严谨、有深度、精彩到自己想读,乃至读者不喜欢读。
因为他认为,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为排遣人生的孤寂与读者产生联系。看到这个理念时,我内心是喜悦的、赞同的,并且我通过写作还发现,文字有超强的治愈能力,我在写过去痛苦经历的故事中,发现文字治愈了我心灵上的伤痛。
作者说,写作是个苦差事,靠他想走红或名利双收很难,“依靠写作获得社会认可是不划算的。”写作是“孤身一人的创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
按作者的说法,和自己这半年的学习写作体验,我很赞同他的观点,这确实是性价比最低的一种生活方式。好在自己有固定的工作来源作保障生活,若是真的靠写作过活会很难很难。这真的需要天赋和能力相和一,且需要时间的喂养。
虽然说,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在各种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出爆款本身不易,更何况很多如作者所说,一些爆款文的观点缺乏深度、内涵,只是迎合了某部分人的调性而已。
当然我是连没有深度的爆款文都写不出来的。目前为止,只在头条上写过了一篇自己经历的故事文爆了百万加和一篇读书笔记60万加,还被读者误认为是卖书的推广文。我后来发现,那也是写了自己的生活故事文。
我常会想,应该是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共鸣,才会那么多人读。也让我明白,自己的主要方向是生活故事、情感。这是自己熟悉的,写起来情真意切,才会特别真诚有带入感。凡是我阅读量几万上的都是故事文,故事真是人人喜闻乐见的内容。毕竟人都是从小听着故事长大,且一生又都生活中故事之中。
《写你想读的文章》中田中泰延主张,我们不应把精力用在取悦读者上面,去研读爆款文,它们属于碎片化信息。这些由碎片化信息拼凑成的所谓“金句”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与我前面学习的写作理念看起来完全相悖,但他想要的是写作者要有深度、持久的学习和输出,这与其他写作书籍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他只是不让人走捷径,世间最大的捷径代价是最大的,容易不恒久,这也是他劝退的方式吧。
碎片化信息常会被断章取义,或以讹传讹,即使暂时吸睛,长远目标来看是没有可信度和粘性的。他强调“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多读经典之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传统的智慧,也是作者主张和践行的写作方式。读书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思考逻辑能力。
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能否达成心愿,但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做正确的事,终会走遇见不一样的自己,看见心中想看的风景。总之,就是坚定内心的信念,在作者的佛系主张中,坚持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