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父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父亲的爱有很多种形式。
01
又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传说中的降温并没有到来。温暖的秋阳把明亮的光辉洒在窗前的绿植上,花草轻轻舒展着叶子,一切安静而美好。
大课间的时候,我起身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在喝水的间隙里听同事们闲聊,大家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平时不多言谈的王老师谈了他的教子之道,让我们大受启发。
王老师有三个孩子,现在都已经大学毕业,各自有自己一份满意的工作。他每次说起三个孩子都是满脸的喜悦。只是平常接触得太少,并不曾多聊过。
据王老师说他做饭的手艺非同一般,平常只要是动手炒菜,孩子们只是闻着味儿就能分辨出来,吃起来更是赞不绝口。但是他极少做饭,平时家务呢,以妻子做的更多些。
在孩子读初中的时候,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他想了一个高招儿。他跟孩子说,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每门成绩都能超过90分,他天天起来给他做早饭。孩子们听了很开心,也很努力去学习。大孩子达到了老王的要求,他果然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每天早上坚持早起做饭,偶尔包饺子,绝大多数时候是做牛肉面。
加了鸡蛋的手擀清汤面,加入切成薄片儿的五香牛肉,加入芹菜、香菜、胡萝卜等各种配菜,再加入爆香的花生米。当热腾腾的牛肉面摆在面前时,还没动筷子,那香味就极其诱人……
老大每次都吃得心满意足,准确地说是意犹未尽。而老二、老三只能喝着妈妈烧的稀饭,眼巴巴地看着哥哥享受美味。心里萌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自己能早些日子享受到哥哥的待遇。
三个兄弟赛着学,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可是只有老大享受到父亲美味的牛肉面早餐,其他的两兄弟仍然只有羡慕的份儿。妻子有时也劝他,不必那么死板,让孩子也有机会享受一下这样的早餐。
王老师呢,也很固执,早餐的规矩绝不改变。说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不付出就能得到的收获。那两个孩子也倔强,心甘情愿的喝稀饭,然后在心里暗暗地较劲,向着目标去努力。
就这样一路走下来,最终孩子们都学有所成。多年后,三个孩子很感激父亲当年的严格要求,如今念念不忘的仍是想着吃上一碗父亲亲手做的牛肉面。王老师说曾经他的一个孩子去了西安,品尝了那里的各种面食之后,想念的仍是父亲的牛肉面,儿子说,尝遍了各种面条,却没有一种能与父亲的牛肉面相比。
王老师关于牛肉面的故事,特别的励志。几个年轻的老师纷纷向王老师询问牛肉面的做法,而我呢,第三节课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跟我学生分享了这个小故事,我看到一些同学听完后沉思的神情,似乎有所触动。
要想有所得,哪怕是一顿美味的早餐,也必须得付出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积极进取。在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父亲的陪伴和激励非常重要,王老师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孩子们一种仪式感,智慧地引导孩子养成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好习惯。
02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记忆中的父亲。他们有的充满教育智慧,给孩子的成长以有益的引领,有的充满关爱,让孩子终生难忘。
记得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笔下的一个小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个胆怯弱小的孩子,被困在小悬崖上了,朋友们都离开了,夜晚又来临了,他的心里非常的恐惧。
孩子害怕极了,不自禁哭了,自己却不知道。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出现了,父亲并没有从悬崖上把他抱下来。而是先安慰他,鼓励他,再引导他一步一步的走下悬崖。
这位父亲的教子智慧,深深地折服了我。爱孩子绝不是一味地保护,而是要教给他应对生活中困难的方法。相信这次经历,孩子会终身受益。当他再次面临困境的时候,他不会害怕,而是会想方法解决困难。并且学会把大的困难分解成小的困难,再一步一步去解决,最终取得成功。
我还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另一种形式的父爱,也特别的打动人心。朱自清的父亲是慈爱的,面对二十岁的大男孩要去北京学习,他依旧很不放心。先是委托茶房送我,又怕茶房不妥帖,再三踌躇之后,决定亲自送儿子。
父亲在车站爬过月台给自己买橘子的那一幕,定格在作者的记忆里,多年后写下这篇文章时仍是历历在目。每次读到这里,父亲的背影也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有人说,读《背影》不落泪不能算得上孝子。的确,这篇文章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彰显了经典的力量。每次读这篇文章,我都会很感动,不光是因为文中的父亲,而是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曾经对自己那些点点滴滴的关怀。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父爱,都彰显了父亲对孩子的一份责任感,一份引领和关爱。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应该是他永远的依靠,父爱是不可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