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睡眠的一种方法:R90周期睡眠法。
在开始讲解 R90 睡眠法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人类的睡眠规律。一般来说,哺乳动物的睡眠可以分为快速眼动睡眠期(也就是浅度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也就是深度睡眠)两类。
浅度睡眠:比如刚刚睡着的时候,很容易被环境中的声音唤醒。
深度睡眠:俗话说“睡得很死”,很难被吵醒。
而大家往往会有一个误区,认为睡眠时长是精力恢复的关键,也就是每晚睡够 7-8 个小时。其实,比睡几个小时更重要的是,你在什么时候起床。而睡的好的关键就在于:在浅度睡眠的时候起床!如果你能在浅度睡眠的时候准时起床,那么睡醒之后,就能够神清气爽,几乎没有赖床的想法。
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设计合适的起床时间,让自己准确地在浅度睡眠的时候起床。
R90 周期睡眠法,最关键的就是【周期】——以 90 分钟为单位,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了 16 个单位。这里的周期,其实就是一次深度和浅度睡眠的交替。
一般来说,一次完美的睡眠是 5 个周期,也就是 5x90 分钟,一共 7.5 小时。
这里将从 5 个方面讲解 R90 周期睡眠的使用方法:
(一)固定起床时间
首先,我们先给自己设置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这个不能随意变动。例如计划 7 点起床,就必须 7点起床,不能妥协说再多睡一会。
(二)倒推入睡时间
固定了起床时间后,然后我们可以用那张时间转盘图片,计算出自己的作息节点。例如固定 7:30 起床的话,往回倒推 5 个周期,那就是 0:00 是最佳入睡时间。
另外,如果你在最佳入睡时间没机会睡觉,那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在其他睡眠周期的节点入睡。
比如固定 7:30 起床的话,1:30、3:00 都是可以接受的入睡时间。但一晚上最少需要 3 个周期,也就是4.5 小时睡眠。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才睡4.5小时,这么短,白天能有精神吗?时间确实很短,但重点是在 R90 睡眠法中,评价睡眠质量的方式并不是睡眠时间,而是睡眠周期的数量。
(三)睡前和睡后
为了确保我们睡眠质量,睡觉前和睡觉后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间。
1.睡前 1 小时(至少 30 分钟)内,不要接触手机、电脑;
2.请提前上床睡觉,入睡时间是要求睡着,而不是开始睡
3.起床后接触阳光。
在这里单独强调一下,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一条——睡前 1 小时(至少 30 分钟)内,不要接触手机、电脑。(特别是手机党,务必睡前远离手机!)
那为什么要远离手机,电脑呢?其实,这背后还是生物钟的原理。我们的生物钟有个习惯——用环境中的蓝光多少,来判断生物时间。比如中午的太阳光线蓝光较多,而到了晚上较少,如果生物钟判断现在是晚上(蓝光少),那就会逐渐分泌褪黑素。因为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光线中,有较多的蓝光,会误导我们的生物钟以为是白昼时间,从而影响褪黑色素分泌,导致我们睡眠质量不佳。
此外,为了让自己安心入睡,还需要关注卧室的环境。例如,卧室内使用暖色的灯具,昏暗的光线有助于睡眠。
同样的道理,为了让我们睡醒之后更加精神,我们应该在起床的瞬间就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入屋内。起床后的一个小时内,也非常建议出去锻炼身体。这会让我们的生物钟意识到白天已经到了,于是更快地进入高精力状态。
(四)补充休息
除了晚上睡眠,我们在白天还有两个比较适合小憩的时间点,那就是中午和傍晚,大概在 13:00 左右和 19:00 左右。
在这两个时间休息有一个注意事项,那就是睡眠不要超过30分钟,也就是让自己还在比较浅度睡眠的状态就醒来。超过了 30 分钟,会让你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除非你睡够 90 分钟,否则中途打断睡眠,很容易让人头昏脑涨。
(五)周期计算
在R90周期睡眠法中,评估睡眠质量的计算方式,并不是按每天的睡眠时间评估,而是按每周睡了多少个周期来评估睡眠质量:
也就是说,我们只需关注一周内睡了多少个周期,偶尔两天睡眠不足,比如晚上只睡了 3 个周期,并不会立竿见影地影响睡眠质量。
总结
R90 的核心——形成稳定的生物规律,从而能高效恢复精力。只要遵循 R90 周期睡眠法,坚持一周,你就会发现睡眠质量大有不同。
----------------------------------------------------------------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 R90 睡眠周期法:
1.固定起床时间;
2.倒推入睡时间;
3.睡前睡后;
4.补充休息;
5.周期计算。
看完了这个方法,是不是对自己的睡眠有更多的了解了呢?赶紧去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