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实施者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在中国的“变革家序列”里,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等人,同属于祖师级人物。
第一次看见商鞅的名字,还是在读书时的历史课本里,那时只是简单的认知,只是个历史人物而已。
让我印象深刻,想仔细的搜索记忆,思考商鞅的变法的政策的方方面面的时候。已经是时隔二十年左右的如今了。如今的电视、电影的确方便了我们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了解。当然忆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也是在《大秦帝国》的电视剧里,跟真实历史有多少出入则另当别论。
在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国情积贫积弱、名声凋敝、私斗成风,已经处在快要被强国分割的境地,谈不上有多少实力了。国家的所有的权力的资源基本都掌握在家族贵族手里,一直延续着秦穆公时树立的祖制传统。而此时的其他六国均有通过大大小小的变法,而使得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国强而兴战,这在处于当时多国并立的环境里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商鞅的变法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强秦九论”这是商鞅变法政策的整体纲领,包括《田论》、《赋税论》、《农爵论》、《军功论》、《郡县论》、《度量衡论》、《官制论》、《齐俗论》等九个方面。从整体上看,这就论就已经包含了作为一个国家而索要管辖的各个方面,政治、军事、农业、商业标准、民风民俗等一个不缺。这是从根本上从新确立一种国家体系的浩大工程,复杂程度先不说,其阻力就不言而喻了。为什么商鞅变法的根基一直能够一直延续下来,首先归功于变法的全面性,整个国家体系都在这个法度的系统里;其次就是变法带来效果,的确使秦国得以强盛然后横扫六国。
当然,要说把商鞅变法的政策法规,用到现今的社会,那一定是灾难性的。但他的变法时的方式方法还是挺让人受益匪浅的。
首先,观察环境所处问题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商鞅刚到秦国时,秦孝公是以贤任职。要求每位应贤者都必须遍访秦国的各县乡村,了解实际国情后在撰写治国策略,在按能力大小安排相应的职位。商鞅正因遍访三月,了解完乡土人情、工商农贸后才想出了“强国九论”的变法纲领。
其次,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即系统性思维方式。如果商鞅的变法只是片面根据哪方面弱小,就求变那方,则效果就只能是片面的。就像其他六国的变法一样不能延续,只是在战术上求变,而不是战略上。就像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一样,结果是兴盛一时后而衰,最终不了了之。
其三,对措施执行上的不遗余力。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再好的策略个措施,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下去,那也值相当于做个牌面——说说而已。在变法前,商鞅就对秦孝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明了,变法所要遇到的问题跟阻力,是秦孝公下定决心获得他对变法的强有力后盾。如果在当时没有秦孝公、公子虔等做支持后盾,在甘龙、杜挚的贵族的阻挡下难免无法实施,最终不了了之。
世事纷扰,千变万化。当然,没有什么环境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样的方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关键是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找到相应方法解决问题。历史人物的好坏我们无法做过多的评价,但可以思考下他们都是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