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尧霖
关键词:商鞅,吴起,秦国,楚国,变法,社会背景。
商鞅,吴起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人物,在那个混乱的战国时期,两人的变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他们各自的国家有了不错的发展。但是为何两人功劳如此之大,结局却还是要死,而却死的还那么惨。更离奇的事为什么为何商鞅在秦国变法人死政不衰,吴起在楚国变法,人死政衰。
变法背景及为何要变法?
让我们先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为何要变法。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因为在春秋战国这个礼崩乐坏、列国纷争的年代,秦国希望可以富国强兵,因而采用商鞅变法。可见变法只是秦国变强大的一种手段而已。而吴起呢,那时的楚国民不聊生,土地制度混乱,国家发展不好,所以选择变法,无论如何,变法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因为那时的国家哪一个不想统一天下。即便这是为了国家但是变法,总要有一个人敢于变法,当时谁都知道变法一但有一点不妥,那就是死。所谓变法,就是改变当朝制度法制,改一个百姓已经习惯的法律,小到百姓的生活起居,大到官员的供奉收入。可谓风险是极其大的,谁愿意冒这个危险,用生命变法,那商鞅吴起到底是为何变法。其实商鞅不是一个精明的人,他要真的是精明的人,他也不会变法。商鞅是个很单纯的管理学应用者,对于这样一个刚出道的人来说努力体现自我价值是最重要的,那时的他还很年轻。中国从古至今,凡是讲求变革的人要么功成名就做得一番大事业,要么下场凄惨甚至死无葬身之地。而商鞅恰恰为了功名利禄而死无全尸。吴起你也可以暂且这样理解,因为那时的吴起奔波流浪,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重用自己的君王,想及时展现自己的才能,也是有可能的,必定他为了成名,把自己的妻子都杀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位悲惨人士的一生。
商鞅的一生:
商鞅刚开始只是一个皇家后代,后来听到秦国招纳贤才,想要壮大自己的国家。于是商鞅就去了秦国通过各种关系终于见到了孝公,虽然刚开始孝公不太看好商鞅但是最后还是重用他了。刚刚被任用的商鞅就想变法,经过一番说服后,孝公同意他变发了,这是商鞅劝孝公变法时的一段对话: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可见孝公同意商鞅变法纯粹靠的是商鞅的口才。刚开始商鞅怕百姓们不相信他,于是他就在街市上放了一个木桩,说:“谁能抬起这个木桩就尚黄金十两,”谁知尽然没有人搬,他又说:“谁要是可以把这个木桩搬动,就尚黄金二十两。”这时候有个人把木桩搬动了,商鞅真的给他了二十两黄金。于是商鞅就得到了百姓的信任,为变法打下基础。他主要是注重军事,只要有战功,就能做官。把刑法制定的格外严苛,在新法执行的一年里,很多百姓都说新法不好用。恰好这是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就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上机没有做好带头工作,于是把太子也处罚了。下来百姓再也没有议论了。下来商鞅立了很多功劳,孝公就封他为商君。他在宰相位置的时间里,又不少诸侯都恨他,在孝公死后,商鞅就被抓了,最后五马分尸。结局很残忍。
吴起的一生:
而吴起的一生可比商鞅坎坷多了,也丰富多了。
吴起这个人,当真是中国历史第一奇人了。这家伙军政双能,文武全才,无论在儒家、法家、兵家、史家里那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他到哪国哪国强盛,到哪国哪国无敌,按道理,这样的人才,应该大家伙抢着要才对,可惜自古英雄多薄命,吴起没有当成热饽饽,却变成了个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一辈子被人害了无数次,不但没有获得舆论的同情,反而遭到全天下人的唾弃。 那先让我们看看吴起到底经历了什么,得到后世这样的评价。 刚开始吴起侍奉的鲁国的国君,他为了成名,不惜把自己的妻子都杀了,在很多人看来吴起是残暴不仁的,但是也没啥好大惊小怪。古人有一句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人没了可以再娶,机会没了却是难逢。对于一个困顿半生的天才而言,失去实现理想的舞台,无异于叫他去死。战国时人的想法,可不能以我们千年后的价值观去衡量。可因为鲁国人民议论太多,于是鲁君最后还是疏远了吴起,他又投靠魏国,他虽为一等将军,但是他与普通的士兵过一样的生活,有立下不少战功,在服侍了三代君王后,他终于被赶了出来。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可见吴起的死是很壮烈的,七十多个王公贵族给他陪葬,被万剑穿心以后,又五马分尸。如何死的这一点,吴起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历史中比吴起厉害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比死,吴起还是没输过。只不过可惜了着一代名将和天生的兵法家。
即便他名声不好,即便他杀妻求将,即便他死有余辜,但是在我看来吴起他仍然是英雄。他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他敢于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努力。敢于和那个玩世不恭的社会斗争,敢于和那个恶心败坏的旧发作斗争。
当我们把背景和前提条件理清楚了,我们再言归正传回到变法,当时变法无非就是让自己的国家更强盛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目的就是统一天下,两人变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商鞅在军事和生产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吴起则是在法度上进行改革。两人如此优秀为何结局会那样残忍。
商鞅吴起变法的相同点:
一:依赖君王
商鞅和吴起都是依赖当时在位的君王,当时的君王一死,商鞅和吴起就再没有可以保命的东西了,因为他们要变法,当然要说服当代的君王。几比如商鞅,他就是说服了秦孝公,才变法的。若不是秦孝公给他撑腰,他哪里来的本事变法,就连他的官职都是秦孝公给的。所以商鞅和吴起变法的时候固然不用考虑下一代的感想,谁知,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楚怀王刚死,吴起就被那些贵族们赶尽杀绝,吴起本是想趴在楚怀王的尸体上躲避一时,谁知最后还是被乱箭射死。让我们来看商鞅,她也是依赖当代的君王,没错,但是当代君王死后,她知道自己的死期快到了,于是他逃出关中,想在一家旅店里躲避,但是因为制度的问题,店家不能接受这个外来客。那时的商鞅才意识到,自己的变法是多么的愚蠢,给百姓们带来了多少的不便。但是最后他还是死了,被拉回去直接车裂。因为变法是他们一个人想出来的,并不是和别人一起讨论出来的,所以别人对变法有什么观念,他们自然不知道,因为他们两个的变法开始都为两国做出来不少的贡献,所以当代的君王给他们撑腰,一旦他们依赖的君王死掉,他们的生命也就随之结束了。
二:得罪王权:
只要卷入了这场王权的斗争,结果一定没有一个好的,轻则身败名裂,重则满门抄斩。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商鞅和吴起就卷入了王权的斗争。其实说卷入了王权的斗争,不如说是挑起了王权的斗争。为何挑起的——变法。
拒上诉所说,杀他们两个的都是当朝的王公大人或是太子。 那他们仅仅只是依赖当时的君王,但那些王公贵族们又为何要将他赶尽杀绝,若不是二者的变法都威胁到了那些贵族的权利和利益,他们那会管这些事,为何说威胁到了他们的权利?商鞅变法的时候,就触怒了太子,太子是什么人?下一朝的皇帝呀,他现在仗着当代的皇帝来削弱太子,那他的命就和当代的皇帝一样,皇帝一死他也就小命不保了。那他为何要触怒太子 ,难道他不知道这个人动不得吗?他当然知道,他这样做是因为那时新法刚刚发布,百姓说有些问题,他为了保全他自己,于是以太子为原因表明了新法之所以不行的原因是上级没有做到表率,这才把太子处罚了 让我们再看看吴起,吴起可比商鞅狠得多,商鞅虽然得罪的是太子,但只是太子一个人,而吴起却削弱了王公大臣的权利,王公大臣可不是一个人,势力也非同一般,这对他的威胁也已经很大了。在他的变法里有一项就是减轻了贵族的俸禄,哪一个做官的不是为了钱,现在吴起把他们的财道断了,但是有皇帝罩着,他们不能拿吴起怎么样,那怎么办,等到当朝皇帝一死,他就该死了,杀他十个人都不足惜了。
光是这两人的相同点就足以让他们死了,可是这两人是死了,一个变法留了下来,另一个变法却被扔掉,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看二人变法不一样的地方,是何原因让两个人遭到如才待遇。
商鞅吴起变法异同点:
一:变法背景不一样:
这可能跟前面的论点有些矛盾,前面已经说了他们都是在战国时期实施变法的,且变法都是为了强大自己的国家,那背景又为什么不同呢,其实这里的不同是秦楚两国的不同。
秦国同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王朝,说明在那个诸侯分割的年代里,秦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已经有一个最强大了,楚国就一定不是最强大的,他最多第二强大。而这对变法又有什么影响呢,很简单强大的国家变法是如虎添翼,弱小的国家变法很可能是加快自己灭亡速度。在一个强大国家里,人民的安全可以被保障,这个时候推行新法,百姓才有可能实施,连百姓安全都保障不了的,还谈什么变法。这就是国家背景。那么秦国和楚国到底有何不同?
秦的先祖只是因为养马养的好,于是被封了一块地,其实这块地是被匈奴占领的,你要自己打,话说回来,你一个养马的,他能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没想到秦的先祖还真把他打了下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虽然是分封,但是他自立为王也完全可以。就这样秦从一个西陲小国,经过几代不懈的努力,终于把秦发展壮大了起来。如果把秦比作一个人的话,他真可谓一个实干家。
那楚国呢,楚国刚开始只是一个少数民族的部落,最后发展,吞并了旁边几十个诸侯国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其他分封的王都称作“公”而楚就称自己为王。可见两国性质完全不一样。尽管实施一样的变法,效果也不会很好。
二:变法内容不一样:
商鞅是个很机灵的人,他知道那个社会背景下,他该怎么变法才能让秦国强大起来。于是他改革,主要重视国家生产和军事只要改变了这两点,秦国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个时候打仗数你割了敌人多少只耳朵,来论你的军功。只要有军功就可以做大官。这极大的促进了秦国的军事发展。而吴起只是重视国家的发展,还把王公贵族的俸禄减了,所以他的变法能留下来才怪呢。之所以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商鞅了解秦国,所以他的变法是有效的。而吴起只是一个游士,初来乍到,要给楚国变法。所以变法多半不能用。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些王公大臣们之所以杀商鞅,并不是因为制度改革的问题,而是因为商鞅本身,他们只对商鞅赶尽杀绝,至于制度没有过大的问题,就需改变。因为商鞅只一次削弱了太子。而吴起呢?人也死了,变法也没了,这说明人和变法都有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同是变法,而造成的原因截然不同。他们两个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他敢于变法的勇气就足以被我们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