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4,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成长学院的第四次督导课,因当晚要出去吃饭,第二天听的回放。听了三个同学分享了他们的案例,我从中学到不少。
1、一个因超生的14岁女孩,寄养在亲戚家,四岁时回到父母身边。因其身份特殊不能喊爸妈,得不到父亲的疼爱,晚上睡觉父亲有时发脾气,她称爸爸是鬼、狼,对父亲比较排斥。在学校,由于她的异常举动,同学们经常欺负她,导致她经常称病不去上学。初中时发现其多动,不爱说话,学习不专一,有不完成作业的毛病。咨询师在咨询时看到孩子违反约定,变成母亲身份对孩子训斥,过后觉察到又后悔,对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做请老师指导?
因女孩四岁前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从小出生在缺爱、缺安全感的家庭,在学校被同学欺负,退行不上学。该案例,了解咨询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不自觉的变成母亲身份背后的原因更重要。
2、一个妈妈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有困扰?爱人在外地工作。她在生活、工作、教育孩子时遇到困难,往往爱发脾气,控制不住要抽烟,她想改,但一直改不了。她反思自己小时候,母亲经常在他人面前说她脾气不好,或许是母亲这种不经意的贴标签方式,无形中强化了她的行为。
老师指出,仅仅控制情绪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找到情绪的源头更重要,来访者想到自己第一次想发脾气时感受到委屈和愤怒。老师让来访者学会试着与情绪分离。先是觉察、接纳自己,然后换种方式去发泄情绪。可以通过:找人倾诉、运动、绘画、听歌等,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清理心里的垃圾,腾出空间,把积极的东西装进去。
3、一高中生因为各种原因休学在家。咨询师经过三次咨询,了解到他妈妈对公婆,丈夫,孩子都有种种不满,咨询师发现母亲的控制欲极强。考虑到会影响咨询效果想结束咨询问老师是否合适?
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孩子如果出生在缺爱、缺安全感的家庭,或家长对孩子的一句负面评价影响、强化了孩子某方面的行为,或是由于强势、控制欲强的家长,使孩子没有自由,无法畅所欲言,天长日久,情绪淤积在胸,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提示家长朋友们,要学会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思想、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努力成长自己,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