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单纯的字眼,美好的字眼,无忧无虑的字眼,然后有个人跟你说,一边玩去,你被套路了!童年是人类发明出来逗你玩的。
当然,我也是逗你玩的。
因为没人会跟你说了,说过的那个人早挂了!
一般的生物学、医学书籍通常会将人的一生分为胎儿、婴儿、幼儿、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而一手开创了媒介生态学的大神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童年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在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以后,阅读学习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由于阅读本身存在着门槛,知识和信息在传播时,接受者必须经过学习,具备了阅读能力后,才能获得这些知识。而还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儿童被当作不成熟的成年人,社会上层对合格的成年人有了新的划分标准。童年被作为成人的前置阶段划分单独划分出来。语言、教育、服饰、社交活动从不同侧面不断强化这个意识,最终使社会普遍接受了童年的概念。书籍中一些被认为不适合儿童了解的信息,也由于阅读的门槛成为成年人的秘密。
现代社会,随着电视的普及,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由于电视传媒是通过画面传递信息,比文字信息量大而直接,人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暇思考和判断。电视的另一个特性是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区分接受者,对不同的人群不再有秘密,信息的门槛被抹平。儿童与成年人看同样的节目,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童年逐渐消逝。从另一个角度看,电视节目要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必须以更低的理解水平为标准,换句话说,就是拉低成人的智商,在童年消逝的时候,成人也在消逝。
波兹曼在1982年写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只是电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1世纪,人们要面对的是更强大的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已经不只是单向地推送节目,还能有选择地让你停不下手。
对于个体来说,相信童年是天然的还是发明的并不重要,在我看来,童年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或者生理的概念,童年代表的是一种向上生长的方向,是一种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人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度过心灵的幼稚期,只要还有对世界的好奇心,还有成长的动力,就还保持着童心。
面对着要把所有人拉平的现实世界,有没有一种媒介能够保持童年?波兹曼认为电脑可能是一种方式,他的理由是使用电脑需要学习写代码。代码可能是另一种语言,为人群的划分建立起新的门槛。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书出版后三年,微软就推出了Window1.0,把电脑变成了新的图册和视频屏幕,而且还是文字处理机(波老爷子自己都是手写稿件,不用任何打字机或者文字处理机)。
波兹曼还指出了其他一些途径,比如学校、家庭。他期望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守护童年做出贡献,但是现实是我们无数次地看到一家三口人手一部手机。学校用平板、电脑对接时代潮流,名曰“新媒体教育”或“数字化教育”。
童年真的会这样急速地消逝吗?且慢,或许我们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终极大杀器,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和孩子接触媒介的机会,包括限制暴露在媒介的时间,监督媒介的内容并对其作出理性的引导和评价。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付出时间、关注和爱,我们需要理性,需要批判性思考,需要明确的目标。
互联网还有一个与电视不同的地方,就是“互”。电视只是单向的灌输,而在互联网环境中,我们能够反向向网络输出,能够提供不同的见解,也有机会引领潮流,在网络试图“驯化”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反向“驯化”网络。
这个道路很难,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我们的行动,可以延续童年,在更长远的意义上,也许我们是在延续人类这个种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