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汉赋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汉赋主要出现了两个分支,即骚体赋和新体赋。骚体赋是摹仿屈原《楚辞》类篇章而形成的一种抒情诗体,偏重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新体赋则更加注重表现汉代大一统王朝的堂皇气象。二者一表一里,构成了汉赋形成期的基本格局。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代表着骚体赋的最高成就。
第二个阶段是辞赋合流的阶段。所谓的辞赋合流,就是注重抒情的楚辞类诗体–骚体赋与注重铺排场面的新体赋合流,形成了汉大赋的发展。枚乘的《七发》真正奠定了汉大赋创作的基本模式,包括主客问答的结构、劝百讽一的体制和铺夸、逐步盘升等手法。司马相如是汉大赋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上林赋》真正表现了汉大赋的巨丽之美与汉王朝的堂皇气象。
汉赋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东汉。到了东汉,社会状况已经与西汉时期相差甚远,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汉赋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京都赋的崛起。张衡的《两京赋》体现了这种汉赋转型时期的特点,对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同时还表现了审美趣味的转变,创造了汉赋新的巅峰。
张衡在《两京赋》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由盛大场景向民俗风景的转变预示了抒情小赋创作高潮的来临,这也是汉赋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张衡的《归田赋》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抒情小赋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了张衡个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隐逸之思。
从骚体赋到抒情小赋,汉赋起于抒情而终于抒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