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幸存者偏差及其认知缺陷。
先讲一个故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3)而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人们大多只会关注“成功者”却对于失败视而不见,例如以下几个例子:
1:创业的成功概率:
2:学历对于家庭财富的影响: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由于日常生活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的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你,认识不到每个成功的作家背后有一百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
因为心理上的偏差,我们有时只盯着结果,而不去考虑相关因素和过程。
当我们研究成功学时,总是倾向于寻找那些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家 ,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伊隆马斯克。
这时候,眼里只关注是什么优秀品质让这些人获得成功。我们似乎是被成功人士的光辉迷惑了。
生存者偏差使得很多人倾向于只关注获胜者并追随他们的脚步而忽略那些尝试与获胜者走相同的路但失败的人,甚至有些模仿听起来很可笑。
“理查德布兰森,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辍学并成为亿万富翁!你不需要学校才能成功。企业家只需要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就可以开始。“
众人追捧成功的典范,学习名人传记,模仿成功企业的发展模式,却忽视了成功的背后还有无数付出和不断地测试练习,而是将某些成功者身上的特征看成实现成功的全部因素。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说过:“如果你把成功归为一组并寻找使它们相似的东西,那么唯一真正的答案就是运气。”
实际上,失败者的经历更有用。因为相似的经历,但是有人成功,有人却失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两者的差异。
只有了解失败者缘何失败,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成功者缘何成功。
幸运者偏差还会体现出认知的片面。
比如有些产品上市前的测试阶段,会找核心的用户使用。但是新产品如果只是考虑原有用户的体验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这些人已经熟悉你的产品风格,另外新产品必定是要扩大用户群的,只找老用户肯定是不够的。
二:如何避免幸存者偏差
学历失败者的经历,从失败者那儿学到失败的原因,比你读书十载还要有用得多。只有跟真正打拼过却又失败的人交流,你才知道血淋淋的教训远比成功的经验来得要真实很多。
你去问一个成功人士,他是如何成功的?我敢保证,他自己都无法确定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能说的也只是他自己愿意接受的一个原因而已。很多时候,成功都是懵懵懂懂的。
反过来,如果你去问一个失败人士,他一定可以给你找出几条证据确凿的失败原因。而这几条原因都是真实验证,会导致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就好比,幸福的喜悦总是容易被冲淡,而痛苦的悲伤却铭刻在心一样。只有吃亏了,才会长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