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深入解——仁为礼先

《论语十二章》,讲这篇课文的时候,能把《论语》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礼、乐、仁、君子等讲清楚,可以把《论语》分为“学”“礼乐”“仁”“君子”四个专题,将课文中的十二章放到对应专题,再配以《论语》中其它相关章句与李泽厚、钱穆等人的学术见解及拓展阅读

《论语》不能只读懂字面意思,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这对不论是提升思辨能力,还是写议论文而言都是帮助巨大的。每个专题设计一个联系现实思考的讨论问题。“礼乐”专题结束后的问题是“在当今社会,哪些传统的“仪式”或“规矩”已经变成了束缚,应该抛弃?哪些又值得保留?”有学生提到应该抛弃酒桌文化,但应该保留餐桌礼仪;应该抛弃论资排辈以及研究生对导师点头哈腰、奴颜婢膝,但应该保留尊贤敬老、尊重师长;应该抛弃过度寒暄不切正题,但应该保留真诚关心和适度寒暄......这些应该抛弃的规矩通常带来哪些问题,并总结出“虚伪、压抑、不平等、形式主义”等关键词。这些可以保留的规矩通常带来了“感恩、尊重、体贴、责任、和谐”。判断是否该抛弃的标准不是这样的“礼”流行了多久,而是它有没有内核,这个内核是仁心和仁爱。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乐只是实现仁的手段而非目的,当礼乐少了仁的内核,就只剩下无谓的形式。只有有“仁”的精神,这样的规矩才是有价值的。于是顺理成章过渡到下一个专题“仁”的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用故事帮学生直观体会。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可以用《史记》的文言语段,学生起初会觉得难,但读完之后发现很有意思,既有成就感,又会减少对文言文的恐惧。比如讲季氏僭越时选了这段: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讲陪臣执国命时选了这段: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这就比抽象地讲“礼崩乐坏”要好,学生印象更深,体会也更深。


讲礼乐区别用的是李泽厚的一段话,理论点明学生的困惑点在于错误地把“礼”当成了现代所说的礼貌礼节。我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引导学生理解实际上孔子讲的“礼”是从国家政治法统到民间礼仪礼节的总和,规定了人与人之间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并且用了故宫不同宫殿的脊兽数量的区别为例,讲清楚这种等级秩序的严格。“礼”与“乐”的关系“礼”是一套等级秩序,为的是让人们各安其分、各司其职,这带来的是阶级分化,而这必然会带来问题。学生马上想到会产生不同阶级间的矛盾。我顺势引导,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就是用“乐”调剂。因为乐曲是由不同的乐音组成的,乐音各不相同但放在一起非常和谐。于是“乐”中蕴含的道理在于“和而不同”,这是一种差异中的和谐。并且人与人可以在“乐”中找到共同的审美体验,从而淡化身份隔阂。补充了《礼记》中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可以更清晰地明白礼乐的不同,也会发现礼乐所为达成的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都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礼与乐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