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过去的读书笔记时,再次回顾“理解六层次”的概念,这是NLP中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我们大脑处理事情的思维模式。个人感觉很实用。这六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与价值、身份与精神、系统。简单来说,对各层的解释为:时间地点事物、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我是谁、我与世界的关系。
由环境到能力的低三层我们每天都意识地接触到,所以是由意识所主导的。由信念价值到系统的高三层我们日常很少刻意地去思考,常被忽略。但其实我们在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这三层所主宰,它们是由潜意识所控制着,往往不容易说得明白,却是人生成败苦乐之决定因素。可以说环境至能力的低三层只不过是高三层的反映或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示而已。
当然,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说,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难以产生效果。比如,一个孩子英语不好,如果是学习环境、缺乏学习方法等低层级原因导致,但是内在很喜欢英语,渴望用英语交流,那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问题,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如果孩子内在就不喜欢英语,那就算改变学习环境,教给他再多学习方法,都未必见气色!
我觉得自己仍在能力层次看待人生和思考问题。我的能力能让我做什么,如何做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假如有一天再提升一截格局,从信念与价值的角度处理问题,能力及以下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问题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从外在的限制跳跃到了内在的需求,我想和我能,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啊。每提高一个层次,人生格局就有大的不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风景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