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下雪时会想到“瑞雪兆丰年”
这里下雪时会想到在雪地写下“中国北京”
也会想到要过圣诞了
穿着雪服的孩子们在雪地里打滚
也终于可以堆雪人啦️
湖里依然有很多鸭子🦆
天空中也有海鸥飞过
一切如常
也许接下来的几天会有更大的雪
自来到多伦多以后,我和孩子们一点点适应,无论饮食还是天气,我们都已经基本适应。
这几天引起我重点关注的是小宝的某个反应模式(也许用词不恰当,暂且这么说吧)。起因是昨天接她放学时一个同学在地上捡到皮筋悄悄放到小宝正要换的靴子里。(这里的冬天雪多,老师建议带一双运动鞋在教室穿,所以放学时需要换外出鞋)小宝说那个同学突然过来吓了她一下,后又发现靴子里被放了皮筋,所以但是喊了一声,也可能是受点惊吓,当时就哭了。
由于小宝在学校遇到不愉快事情就哭已经发生了几次,而这次正好被我遇到,虽然当时在和其他家长说话,没有看到完整过程,但是也大概了解了一些。回家后,我就此事和小宝聊天,我也在反思,怎么小宝一遇到问题就哭呢,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复杂啊。这次聊天的主题是:当遇到不愉快事情的时候,或者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办?
家里正好还有两根香蕉,小宝要吃香蕉时,不是直接将两根掰开,而是试图掐断其中一根香蕉把的部分。即使是大人也不好掐断的呀,于是她就开始哼唧,我瞬间明白了问题哪里。小宝不只是有其他小朋友的举动会引起不开心,日常生活其实也是一样的呀。我真是当局者迷啊,孤立地看待了其他小朋友引起她哭的事情。其实她日常遇到问题的反应模式就是这样的啊。
所以,我就从生活中的小事给她讲起,比如她有几次在我做饭时悄悄地来到我旁边,故意吓我一跳,她觉得好玩。我不喜欢这种感觉,于是在一次我被她吓了一跳以后严肃地告诉她,我不喜欢这么玩,以后不要再悄悄地吓我一跳。于是她就再没有和我这么玩儿过了。我提醒小宝想一想这样事情,如果和其他小朋友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认真的告诉对方:不要这么玩,我不喜欢这么玩。让别人知道你的边界是什么,而不是哭或者喊叫。
有一次吃早饭时小宝自己拿蛋黄酱,那个桶确实比较大,不好开,她自己打不开时就哼唧。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更好呢?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自己再想想其他办法,因为手滑,可以垫张餐巾纸增大摩擦力来打开。二是叫妈妈帮忙打开。
现在想来,真的是“钥匙不在锁头上”啊,原来总是就事论事解决小宝遇事就哭的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还是会发生。以至于我都要失去信心了,还好,终于发现,要从日常生活改起,更新面对问题的反应模式。作为家长,也不应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哄哄安慰,不哭了就行了。更应该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更好。我小时候不喜欢家长教我具体怎么说话,所以也从不去教自己的孩子具体应该怎么表达。现在发现,有时候教孩子怎么说话还是需要的,且是很有必要的。不应该只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探索,以为孩子自己会观察会分辨什么是更好的反应模式。也许是太小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能力,也许是因人而异。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重视,每个孩子都需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