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自然有ta的規律,人是萬物的一部分,人的一點一點生長和成長也有一定的規律。生理的生長,在古人留下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裡,已經講得非常清楚。那我們的心理成長是怎麼一個規律呢?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加探索。
從我的感受和角度理解到的是,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決定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我們內心的穩定性,是否能獨處(安靜自處)。一個人如果自我認知缺乏或出現偏差,是很容易不受控制的焦慮或思慮過度,這種狀態會影響到生活質量,增加內在的穩定性,可以從靜處開始,多留意和觀察自己,一份覺知隨時開著。
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果在一起國泰民安、和諧共榮的環境里,人與人能相互關愛,平等尊重的社會環境里,那麽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是一種彼此滋養的。反之,如果社會風氣不濟,浮躁,猜忌,冷漠,競爭,弱肉強食,功利自私,那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會是多麼的遙遠,不堪一擊,唯有自保的無奈,只會越來越冷。人是群體性的所謂“高等”動物,這種群體性,註定人性中需要彼此支持、相互關愛,否則只有動物性,造物主枉費了造人的一番苦心。
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天地自然萬物,人是其中極小一份子,現在身為人類的我們是不是自大到一發不可收拾了?人定勝天了?人能改變一切了,任何事只求成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直到塵埃落定,不撞南牆不回頭,No zuo No die?國粹道家早就放話在那兒了,順應自然規律,老子《道德經》裡“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只是寄居在地球母親的一部分,不要無視其它生靈在地球甚至宇宙的存在,尊重她,愛護她,通過對她用心的細微觀察,遵循她的發展規律,與之共舞。
越來越喜歡“滋養”這個詞兒,我們的孩子是“10後”,社會的變革日新月異,AI、移動互聯網、自媒體……很難想像當孩子們成人後,整個社會的樣子,他們的三觀又是如何,但無論怎麼變,都祝福——在他們的生命中都有“滋養”這件事無時不刻在發生著,也許被自己,也許被某個人,也許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