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听相声,涨知识|郭德纲教你轻松学习辙韵 - 简书后,不少朋友发信息希望再补充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
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以板和眼的不同排列表示不同的节拍称为板眼。一板或者一眼均作为一拍。在一般情况下,因于强处击板,故称强拍为“板”;于弱拍或次强拍处以鼓签敲击板鼓,统称为“眼”。
今天这期,咱们跟着郭德纲老师再学一下板眼吧!
视频教学
基础知识:
(1)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 一拍。
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相当于2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头眼在第2拍,中眼在第3拍,末眼在第4拍。
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流水板”(相当于1拍子)。每拍皆为板位,但不能理解为每拍都是强拍。
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散板”。亦即自由节拍形式。
(2)板有“实板”、“虚板”(“腰板”)的区别。打在乐音发出同一时刻的板称为实板;打在乐音未发出以前、或乐音发出后延续过程中的板称为虚板(腰板);打在自由节拍乐句音末的板称为底板。同样,眼也有“实眼”、“虚眼”(“腰眼”)的区别。
在传统的声乐曲中,还有以两个三眼板组成的节拍形式(相当于8拍子),称为“赠板”。
进阶知识:
(1)板眼的符号,在工尺谱中通常以“、”或×(板)、○(眼、中眼)、●(头眼、末眼)“—”或└(腰板、底板)、△(腰眼)等表示之。把输入法调到智能ABC,在键盘上按字母V+数字键(1到9,每个数字键都对应着一些符号)。
(2)工尺谱: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䜩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张炎《词源》中所记的“管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补充知识:
(1)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从北京的民间小曲演变而来,在京、津、冀广为流传。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较为流行,后来逐渐被埋没。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四门基本功之一,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中"唱"的重要组成,太平歌词与常用作"垫头"的开场小曲不同,既可融入相声段子中,也可以独立演出。
(2)西河大鼓:是北方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创始人一般认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京东大鼓: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主要乐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挟铜板,右手击鼓外,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附:郭德纲太平歌词《老虎学艺》(带歌词)
附:郭德纲京东大鼓之《隋炀帝下扬州》
更多行话及相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