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会有一些美女被拿来做替罪羊,如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等。五代十国期间,后蜀被宋朝灭亡,后蜀主孟昶的花蕊夫人也受到了这种指责。不同于前辈的是,她会写诗,写下了这首诗为自己辩护: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诗说得很解气。作为宠妃,既不能掌权带兵,也不能干预国政,军队阵前投降,这个锅,真的不能让臣妾来背啊!
蜀地的地形易守难攻,往往会形成独立割据势力,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守住蜀地,三分天下有其一。古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说的就是蜀地的这种特点。
但北宋攻克后蜀,却用了很少的力气。因为在蜀国内部,已经有一种特殊的物品,让后蜀国上下萎靡不振,早就“更无一个是男儿”了。
什么东西这么厉害?
——就是这部《花间集》。
一
《花间集》的编著者是后蜀的赵崇祚。赵崇祚,字弘基,甘肃天水人,是后蜀开国功臣赵廷隐之子。
他爱好文艺,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作者都是西蜀的文人。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雅词选集,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规范了词体,为宋代词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但是,对当时的蜀国来说,有这么一部文艺作品集,却真不是一件好事。欧阳炯《花间集序》说:
《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花间词人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文艺风尚里产生的。他们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妄韵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在艺术上他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
西蜀依恃山川的险固,受战祸较少,后蜀主和贵族官僚们弦歌饮宴、昼夜不休。宗室贵戚,达官子弟,宴乐成风,以至于有人长到三十岁,竟不识稻麦之苗。每年春季,成都浣花溪一带,歌乐喧天,珠翠填咽,贵门公子,华轩采舫,共游于百花潭上。楼阁亭台,异果名花,流溢其中。
官员徇私枉法,贪赃受贿之事,层出不穷,甚至在科举考试之中,也不能免除贿赂,所谓贿重者登高科,主考官以贿赂多少,确定是否中选,而面无愧色。有的司法官员竟然指着狱门说:“这就是我家的钱炉。”
对于这种种现象,孟昶皆不能纠正,故宋人批评他说:“节俭仅限于自己一人,仁厚却容忍了奸恶,这些只不过是匹夫小节而已。”
花间词人这种作风在词的发展史上形成一股浊流,一直影响到清代的常州词派(《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陆游《花间集跋》说:“斯时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对他们的创作倾向,提出严厉的批评。
二
尽管《花间集》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好,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因而《花间集》历代都有人对其进行校对、注解等工作。
后浪出版公司和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部《花间集评注》,是现代学者李冰若的作品。
李冰若,原名锡炯,自号栩庄主人,湖南新宁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幼聪颖好学,母陈氏亲授唐诗。1923年考入江苏苏州东吴大学中文系,师承词曲泰斗吴梅、著名学者陈中凡,攻读古典文学,学业日进。1925年,陈中凡教授任教广州中山大学,李随去学习。自1930年起,李冰若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国文系任教多年,后任教授。1939年,李冰若病卒。
李冰若著有《苌楚轩诗》《闲庐余事》《绿梦庵词》各一卷,另有《中国文学史》(讲稿)、学术论文、短篇小说多种,惜多数著述已散佚,目前仅存《花间集评注》《栩庄诗词集》(与夫人翟涤尘合作)传世。
《花间集评注》1935年曾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因战乱以及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此书多在海外流传。1960年代香港有过影印本出版,1980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影响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对该书虽有专文介绍。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过影印本,河北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也出版过这本《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评注《花间集》,最大特点是资料全面。《花间集评注》引述古代词话等著作多达数十种,如《人间词话》《惠风词话》《词辨》《海绡翁说词》《雨村词话》《蒿庐词话》《湘绮词选》《莲子居词话》等。
更有趣的是,李冰若以《栩庄漫记》的名义,为《花间集》部分词作写下的196条评语。《栩庄漫记》并不曾出版,实际上是个“虚拟书”。这曾迷惑过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
据王明析先生在《<花间集评注>与<栩庄漫记>》一文中介绍,1979年夏,著名华裔学者叶嘉莹来北京大学讲学,其论文多次提到《栩庄漫记》(见《迦陵论词从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而不知作者是谁,在何处出版。殊不知,这是李冰若跟读者开的一个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