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
你所知道的最愚蠢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天道”就蕴藏在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中。比如,想要在某个领域称王,一方面需要你有一定的天赋,另一方面你需要尊重“一万小时定律”,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捷径。
----【书朋捡话】
--------------------------------------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311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永存我的话语:曼德尔施塔姆沃罗涅日诗集》
作者:[俄]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
(1891—1938)
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诗人。生于华沙,在圣彼得堡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早年曾参与“阿克梅”派运动,与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等人一起成为其代表诗人。早期作品受象征主义影响,后转向新古典主义,一生命运坎坷,被称为“时代的孤儿”,1935 年因为《我们活着,却无法感到脚下的土地》一诗在沃罗涅日流放三年,1938年末死于押送至远东的中转营里。诗人生前曾出版《石头》《哀歌》《诗选》《埃及邮票》《词与文化》等诗文集。他死后多年,其遗孀和朋友“像珍藏先人的骨灰一样”保存的“莫斯科诗抄”“沃罗涅日诗抄”才得以出版,并引起世界性关注。现在,曼德尔施塔姆已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和卓越的诗人之一。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曼德尔施塔姆流放在沃罗涅日 期间(1935—1937)留下的三册“沃罗涅日诗抄”的全译本,将诗人生命最后的令人惊异的迸发和创作上的演变展现出来。这些不朽的杰作,将诗人一生的创作推向一个高峰,也使沃罗涅日从此成为俄罗斯文学地图上的一个光辉坐标。
本书作为一部研究性的译诗选,除了大量译注外,还附录了一些俄罗斯和英美德著名诗人和译者的精辟评论以及阿赫玛托娃、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和娜塔雅·施坦碧尔对曼德尔施塔姆的珍贵回忆和书信,对理解曼德尔施塔姆生命后期的创作及诗歌遗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接下来看书评:
①
详注本,和另一个郑体武的全译本比照读完,比郑那种泥瓦匠糊墙一般的翻译敏捷太多,降维打击之下有鞭尸的快感。分歧不小,有的语素是相互欠缺的,有的释意是完全悖反的,转译存在的问题可能是由于英译本就有一重“归化”,导致汉译在一些细节上与原文隔膜两层。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并非《我的世纪,我的野兽》的再版,而仅是沃罗涅日笔记的全译,我不认为这能全然代表曼氏的峰顶,《哀歌》《石头》里也有很多好诗,苦难与伟大不是正相关的函数,沃罗涅日在精神物质上的巨大压力让原有的构思变短促和零碎了,它展现了极端的夹缝中歌吟的可能性。然而,曼氏也绝不是软弱的受害者,他更需要强力心灵的“共情”(compassion)而非居高临下的“怜悯”(pity)——你怎么知道他与大地同餐同宿的日子里没有过狂喜,没有至福的涌现呢?
②
对于曼德尔施塔姆来说一个沉积的时代,与更富俄罗斯性的流放和大地迎面相遇的城市。格外喜欢他为世纪书写的时刻,自大,挣扎,个人的狭隅里反射出史诗般的悲壮与宏大感,曼德尔施塔姆是异常的,俄罗斯的,跌落的天才。“请永远保存我的词语,为它们不幸和冒烟的余味,它们相互折磨的焦油,作品诚实的焦油。” “世纪围绕着我,以火”
③
曼德尔施塔姆并非更新意象,而是以生命的诗学实践来创造意象。正如策兰说“达到了他的同时代人无可比拟的程度、他写诗进入一个我们通过语言都可以接近并感知的地方,在那里,围绕一个提供形式和真实的中心, 围绕着个人的存在,以其永久的心跳向他自己的和世界的时日发出挑战。”因此,将坏时代的记忆、将命运的流放进行忠实的记录就是最大的诗歌勇气。从诗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许不需要“拒绝隐喻”,而是在曼氏这里寻找答案。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Воронежские тетради
【ISBN号】978-7-5596-7387-9
【中图法分类号】I512.2
【主题词】诗集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