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了《如何学习》,一直以记忆力不好为由的我,piapiapia的打脸 。
我记忆力不好,还有的救么?
有!
emmmm……那我要怎么补救呢!?
1.记忆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度娘开始百度,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我们每天的经历都在不断的变化着,我们的记忆也一样不断的在更新着。记忆与记忆之间相互连接碰撞,然后我们的大脑把相关的记忆进行整合,使之更容易归纳总结。我们的记忆有时还很调皮,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当我们对于曾经的记忆进行回忆,而又记得并不是那么清楚时,总会不自觉的给过往的画面稍加修饰,以至于曾经那个画面
就是当下我所重新构建的。而事实上我已经有些遗忘了。
前两天冬至,学校里刮起了一阵吃饺子之风。突然就很想念姥姥包的饺子,饺子馅的味道,闭上眼回忆我甚至能真切感觉到这个味道,我就断定没错,姥姥包的饺子馅它就是这个味道。而事实是这个味道只是我凭着自己喜好想象出来的,为了心里好受,我当时也就信以为真了,因为我害怕对于姥姥留给我的那些温暖记忆会忘掉。
2.记忆是否真的会忘掉呢?那些遗忘的记忆去了哪里了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流逝我会觉得自己的记忆越来越模糊,甚至忘掉,再也记不起来了。 遗忘一些记忆,记忆一些东西,再遗忘再记忆,循环往复,而遗忘是给我们的大脑腾出区域来记忆新的东西,以至于不会大脑内存爆满存储不了新的记忆
那那些忘掉的记忆是否真的就忘掉了呢?
回答是:并没有。记忆本身是不会丢失,只是沉睡。变淡遗忘的原因则是由于提取的难度逐渐增加,慢慢的我们会觉得忘掉了。而在合适的条件下,依然可以“唤醒”它。
比如,有时我会突然想回忆起初中时一些场景,可我就是想不起来六七年前那时候的我
具体的画面。某天夜晚寝室夜聊,聊到一些曾经的网红歌手,唱到他们的一些歌,越聊越嗨,越唱越嗨,突然脑子就像放电影一样,想到了自己初中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上下学骑单车塞耳机听那些网红们的歌曲。什么徐良啊,汪苏泷啊,许嵩啊,后弦啊,回忆起那时候最喜欢和一个女生分享我的mp3,晚自习偷偷的塞耳机听歌小心翼翼的画面。一条引子,引出其它相链接的记忆,一条引子连着一条,于是就这样我想起来了。
3.那么,如何提高我们记忆力呢?
记忆它可以很快的淡忘,想要完全提取也需要难度。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增强我们的记忆力呢?
-给予一定的难度
文章中写到一个规律:当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时,越是费了大力气,那么我们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就飚的越高。(学的越扎实)
这就跟现在写笔记的我一样,如果我没有就本周看的书,坐下来认真思考,尝试写点什么记录下来,那么日后我再翻起来这本书我依然很陌生。相反,当我翻起那些写了笔记的书我能更容易记起自己当时的想法。
-营造熟悉感
提取记忆需要线索引导,线索足够多,提取内容也就足够多。而营造熟悉感,就是营造一直相类似的情景。 比如演讲,学校的演讲比赛,在之前预演讲的时候很容易卡壳,与台下的观众一眼神交流就有些慌了神,忘记自己下面具体的语言,比赛时候这样再紧张不就完了么?! 之后准备的日子里我就不断的把自己假想放入那个演讲的台上。什么时候什么手势,讲台上怎么移动自己的脚步,等等问题。在操场上,舞蹈房的镜子前,找三两个同学,我看着她们,一遍遍强化,感受在路上遇到陌生人与之眼神互看,不断的把自己怂的画面搬出来,制造场景进入练习。于是,比赛的时候很顺利,一战到底。
而文章里道出了一个坑,当刻意营造的线索消失时,表现通常还不如一开始就没有线索的时候。
在最后拿到了演讲比赛第一名时候,突然告知第二天要在全校前演讲,那么,这也就说:要换场地,观众增多,要是没演讲好就尴了个尬。第二天演讲的时候才发现,话筒不是手拿的,而是放在那里,内心一瞬间崩溃。虽然没怂,效果却并没有自己预想的好。
因此,为了预防线索因突然时间而消失,制造场景时就需要进行更换,让自己对于相同的内容有更多可供提示的点。这便是,有利于记忆提取的反脆弱模式。
emmmm……关于这个点,如果早点知道就好了 (。•ㅅ•。)
-利用间隔效应有效记忆
背课本的时候总想一次性记忆,一劳永逸,而这却是赤裸裸的白日梦。于是就需要利用及时复习的方法来不断的记忆。而这就是间隔效应,也叫分散式学习。
艾宾浩斯发现,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大脑它对快速重复的信息会变得越来越不敏感,因此,当我们拉开记忆的时间间隔,及时复习,学习记忆的效率就会变高。
之前在备考教资的时候,很多知识点自己就在那一遍遍重复的背,背的差不多,回去和同学一交流反而记的并不熟,考试前几天没事就在宿舍里提问,提问,提问,没掌握的点基本也都记住了。所以,论记忆与复习方法的重要性!
还敢说自己记不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