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智商”的最底层基础是“概念”以及各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建立在“概念”之上的是“价值观”和“方法论”。
由于大脑中的概念不同,相同概念在不同人大脑中的清晰、准确程度不同,不同人形成了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观点和角度,这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形成不同的处事方法。
所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核心要素是“概念”,表现在自知方面就是每个人的“价值观”,表现在他知方面就是每个人做事的“方法”。
昨天看到一段报纸短文,大意是为了改善中国式过马路,不顾他人感受,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中国人的行为劣迹,某小学在校园里开展“轻声细语”活动,课间所有学生互相提醒,不大吵大闹,安安静静。为了推动此项活动,还由部分同学担任监督岗,监督其他同学的行为。作者还指出,他是在美国学校中看到,每个孩子都安安静静地走在楼道里,楼道的地面上甚至还专门画了黄线和箭头,规定两个方向的行走路线,避免学生在楼道里混乱拥挤。
这篇短文传递出了一样一种价值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不好的,中国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要摈弃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具体的做法是,从孩子抓起,以美国学校为榜样,训练孩子们“轻声细语”,不在公共场合打扰别人的规则意识。
稍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都能够发现,这篇短文的逻辑上有许多漏洞。
首先,该文重点想提倡的是“轻声细语”,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打扰别人。但引言中又提到了中国式过马路,为了呼应中国式过马路的话题,文章最后所举的美国学校的例子就谈到了地面上划线,学生各行其道的内容。如果改善中国式过马路是该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话,文中出现的这所中国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具体的举措。
其次,中国式过马路和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是两个不同概念的问题,中国式过马路是关于遵守规则的概念,大声喧哗是不以自己的行为打扰他人的概念。在一篇短文中对两种概念都难以表述清楚,其实作者也没有试图将概念表述清楚,他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是另一个概念:中国式过马路和大声喧哗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中国人“素质低”,“道德感差”。关于“素质”和“道德”的概念,很少有人用心搞清楚,文章作者也没打算搞清楚,他仅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认为中国人的做法不如美国人,所以举出了一个美国学校的例子,证明那所推行“轻声细语”活动的中国学校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第三,概念的混淆不清是影响人的价值观的形成的底层根源。该文以一所美国学校为例子,这能够说明什么?这所美国学校的做法能代表美国学校的主流吗?是不是大部分美国学校都是这样的?能够代表美国价值观的主流吗?还有,美国的价值观,或者推广为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也应该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