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日剧,叫《家族的形式》。剧中的男主角叫大介,故事是从他搬进花了35年房贷买到的自称为属于自己的城堡的公寓那刻开始的。
大介是个不婚主义者,所以当他搬进属于自己的公寓时就可以看到他脸上洋溢着称心如意的满足感,因为他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不被人打扰的空间,仿佛人生从此打开了新篇章。公寓里的阁楼是他最喜爱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被他小心翼翼地挂在墙上的视为宝贝的公路车,有他最喜爱的被整齐摆放着各种啤酒的小冰箱,还有被放置各种特别的玻璃啤酒杯的通透玻璃柜子,所以当他坐在阁楼舒服的椅子上喝上满满一杯沁凉的啤酒时,那种享受仿佛身在天堂般的美好。
他的生活极其规律有节制,每天晚上睡7个小时,起床后阅读半个小时,然后从冰箱里拿出切好的被放置在不同饭盒里的时令蔬果块打蔬果汁喝。一日三餐中只有午餐才吃碳水化合物,而晚餐则是美味的啤酒配上自制的数样下酒菜。健身、啤酒、骑公路车可谓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样爱好。喝啤酒的时间也被他精准地计算好,那就是在训练三十分钟以后,因为那是肌肉的黄金时间,蛋白质能够促进肌肉生长。他的生活就是被他自己如此妥妥当当地安排好,也沉浸在其中,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就很好。
我在看的瞬间就喜欢上了这部剧,不仅是因为这部剧轻松有趣,更是因为我一直渴望在我三十岁左右时能够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我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去装修,可以放置自己喜欢的家具,过上自由而有节制的生活。所以我也会幻想自己在那样一个我喜欢的空间里做喜欢的事情,比如读书、写作、画画、烹饪,然后夜里能在没有电视机声打扰的情况下,在香薰机加湿器喷出的薄雾里不被打扰地安静入眠。也许我也是想把时间花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保留一个不被人打扰的空间才喜欢上这部剧的吧!
曾看到过一篇写性格的文章,里面提到:“内向者从其内在世界的想法与形象中汲取能量,若是长时间与他人在一起,他们会感觉到能量枯竭。”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内向者,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有很强烈的这种感受,特别是工作以来,个人时间被压缩以后。因此工作以外的时间大部分都是独处,仿佛在独处的过程中看书、看电影才能修复自身的能量。我也觉得自己与剧中的大介在性格上有那么一点相似的部分,都爱独处,但又完全不同。
大介看似独来独往,但却又能和同事相处融洽,他看似常常一个人,但他的生活却又不是完全封闭的,因为他把私人时间都花在了兴趣爱好上,他在健身房锻炼,会和教练接触;他在安静的居酒屋喝啤酒时,也会和前台的服务员有着不多不少刚刚好的交谈,相熟的服务员还会和他计算喝啤酒的时间,但却又不如他自己计算得精准;甚至骑公路车,也是与外界接触的过程。这与把业余时间都花在家里看书、看电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后者就像是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书里、电影里的世界再精彩、再丰富,可毕竟不是真实的世界,没有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更容易产生孤单的心境。
一年多前,我去了一家画室学画画,连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都在下午在画室画上三到五个小时,通常在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离开。画室隐藏在广州江南西安静的旧小院里,氛围轻松愉悦,有美妙的音乐,可爱的画友以及幽默的老师,每次傍晚离开时,都是画室里人相对较少的时候,很多下午过来画画的画友都已离开,我特别羡慕那些下了班就直接到画室来画画的画友,他们来到画室驾轻就熟地找到自己的画纸,拿上一块画板,找到空的画架,放上画板,夹上画纸,坐下来就安静地画起画来,那种感觉特别美好。画室有鲜花,有音乐,有被挂在墙上的色彩丰富的各种画作,会让你很自然地放松下来,有很想画画的冲动,可以让你远离日常繁琐的工作,享受一晚上欢愉的画画时光。而且我觉得与回家画画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你不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你可以边画边和画友交流聊天,看看大家的画作,而老师能给予你指导的同时,还可以一起开玩笑。我觉得这是一种介于独处与相处之间的适度的与人往来的距离,没有了独处时觉得孤独的心境,同时又不会有荒废度日的感受,轻松自在。
如今在小城市生活,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不像大城市那般容易,也没有什么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参与,再加上工作时间长,属于自己的时间更显得珍贵了,我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阅读和看电影上,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保有的。我偶尔也会和朋友出去,我们每次都聊同样的话题,又或者约在某个餐厅吃饭,也许下班时间不一致,到了还要等上一小段时间,然后思索着点什么菜,等上菜,吃饭之前,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等待上,这似乎是一直以来与朋友的相处方式,吃完以后逛上一圈,于是一个晚上又结束了,第二天又得早早起床去上班。之前看张超的文章《姑娘们的下午茶》感触特别深,她在文章里写道:“不记得是从哪一个周六起,她开始组织下午茶,把身边的朋友召集到一起聊天。每次她都会提前推荐一部片子或者一本书,让我们有主题可聊。”让我感触至深不只是这个有主题的下午茶,而是张超意识到这个下午茶的意义,“这是我唯一一次和姑娘们在一起聊天,却完全没有聊到男人和感情。”是的,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因为这是每一次和朋友出去都会聊到的话题,我很感谢朋友们会和我聊她们的感情,但生活不应该只有感情和工作,还要有自我成长,有自己的兴趣。
去年陈绮贞在广州方所书店有个新书分享会,有位读者问了她一个问题,大概是:现在自己是有朋友,但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人不是同一类人,并且问陈绮贞当时在身边没有什么有共同喜好的朋友时有觉得孤单吗?陈绮贞说:“成长过程中还没有遇到一个了解你的人的时候,我觉得大家不要灰心,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电影,有书,有音乐,有很好的画,这些都是这样的人在散发他们觉得渴望找到伴侣的讯息,也许不见得是可以面对面喝茶聊天的人告诉你我理解你,可是他们花了那么多时间画一幅画,作一首歌,做一件衣服,做一个便当,这些东西都是渴望你去爱他们,去理解他们,去拥抱他们,所以当你觉得很孤单不被理解的时候,也许你可以反过来,你花时间去散发出这样的讯息,我相信就会有人走过来,好好告诉你,他爱你。”听到了这段话以后,我觉得我更要保有自己的兴趣了,不能因为暂时没有同行的人而放弃,因为不管你是哪一类人,世界上肯定也会有与你有同样想法同样兴趣爱好的人,只是你们暂时还没有相遇。
回到剧中,尽管大介总是信誓旦旦地说一个人就很好,但故事的最后,大介在父亲的葬礼上向楼上的邻居叶菜子表白了。大介语无伦次地说:“……虽然也不是想结婚,但可能再也找不到能相处得如此舒服的对象……我们两大概是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的生物,但难得我们相遇了,恕我冒昧,与其一个人过,要不要试试两个人一起……”叶菜子的兴趣爱好与大介完全不一样,她生活随意,闲暇时喜欢上网吐槽钟爱的文具品牌和餐厅,但在某一件事上他们是观点一致的,在他们相遇不久的一次交谈中,叶菜子说:“从一开始我就是以没有孩子为前提考虑人生的。”大介很顺畅地接了下半句:“老后所需的储蓄和保险也都在认真准备。”所以叶菜子很了解大介,了解大介在知道父亲罹患绝症以后即使很伤心失落,却依然在人前强颜欢笑,假装不在意、无所谓。她不拆穿他,却时刻关注着他的状态,怕他的情绪无处宣泄,在这段难熬的时间里给了他很大的安慰。
我想,生活其实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当一个人长期独自生活,会养成与群居的人很不一样的习惯,就像他们会一个人做一些习惯群居的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习惯群居的人可能会觉得:“天呐,一个人去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思!无聊死了…”也许习惯独处的人第一次做这些事情时也会很不自在,不自在只是因为在意别人的目光,他们会猜疑别人是不是会说:“这个人怎么会一个人吃饭、看电影、旅行…要是我一个人我就不会去了……。”他们或许还会想:别人都是一群人,只有自己是一个人,无形中就会觉得自己是异类,心里有种落差感。不过这些都是最初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这才是最自在、最舒服的方式,是一种享受。剧中的大介也是在长期的独处生活中养成了很多个人习惯,以至于就断定一个人就很好,并不需要结婚。但当他的父亲和毫无血缘关系的“弟弟”到公寓来蹭住,并且擅自邀来朋友、同事、邻居一同聚会时,他也从讨厌变得好像慢慢有点习惯了,所以也才会和叶菜子说:要不要试试两个人一起。
虽然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很丰富、很充实、很自在,但却不及两个人,因为生活中的苦乐需要有人分担与分享,而且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组成的新生活,会更有趣,因为或多或少会打破原有的习惯与坚持,发现另一种生活方式带给你的惊喜。
而且两个人一起生活,并不像大介说的等于没有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刘若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里写到:“而我家现在是这样的:一进门,我先生往右走,我往左,我们共同的空间是中间交会的厨房与餐厅,他在他的空间做事、说话,我是完全听不到的,反之亦然。你会说,这样跟一个人在家的状况一样吗?知道他在同一个家的另一个角落其实心理上的感受还是不太一样。”“……我刻意将两个人的书房安置在家里最远的对角线,一个人自己住二十年,有很多事我都是自己慢慢完成,对我而言,拥有各自独处的空间,刻意让相处走得更长久,事实证明,我们都对这样的安排感到非常舒服。”其实如果真的遇到了投缘的人,他会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也会尊重你的选择,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这是一种有分寸感的爱,就像周国平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的必要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人生路漫漫,要相信我们总能遇到投缘的人,如果还没有遇到,也请不要灰心,继续保有自己的兴趣,继续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就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