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学习的“漩涡” 里挣扎:刷不完的热门课程、囤不完的推荐书单,明明花了不少时间,可学过的知识像散沙一样留不住,既没帮我们解决生活里的难题,反而让焦虑越积越多。直到今天读第五章 “高效学习” 时,看到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这句话,瞬间豁然开朗,原来之前的学习走偏了方向,不是知识没用,而是我们没找对 “为谁学、学什么” 的核心。忍不住想把这份感悟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有感触呢?这句话讲了要有目的去学习,这个目的是以我为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想到之前的时候,自己都是在盲目地学习:今天AI 比较火,就去学习 AI;明天听人说剪辑前途更好些,就去学剪辑。在读书方面,也盲目跟着别人推荐走,买回来一大堆书看。可在读了这么多书以后,才发现自己还是改变不了生活、改变不了人生 —— 相反,认知提高了,能力和生活却没发生改变,还徒增了很多烦恼。后来才慢慢明白,学习是要有目的的,是为生活服务的,要以生活为主、根据生活的需要去学,只有这样才能拿到结果。
为什么要有目的学习?一方面,这个世界是无限的,知识也浩瀚无边,但我们的生命有限。如何用有限的人生面对无限的世界?必须作出取舍,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学。另一方面,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观察和理解世界,打破对世界的认知壁垒,弄明白种种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与机制,同时用知识指导有效行动,规避问题、克服障碍。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终为始,围绕最终目标去学习。
那该怎么学习呢?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学习路径:问题—— 需求 —— 寻求答案 —— 实践应用 —— 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与认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后,会产生相应需求;根据需求去寻求答案,再在行动中验证答案,最终形成适配自己的认知与方法。
这里有几个重点:
前期:以自己的目标为出发点去学习。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再根据目标选择书籍、筛选课程—— 只听从内心的声音,与外界推荐、营销无关。
中期:学习过程中,带着“寻求问题答案” 的心态去学,主动开动脑筋思考、理解新知识。作者提到了三点关键:一是勤思考。记忆是思考的痕迹,我记得有位国外学者也说过类似的话:“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只有经过大脑筛选、连接,知识才会转化为长期记忆。二是用已有知识连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时,要多问自己:“我如何把它和已知知识点联系起来?” 三是建立知识体系 —— 用 INPK 知识管理法:收集 —— 概念笔记 —— 主题笔记 —— 应用反馈。这个路径很清晰,从收集到整理、归纳再到应用,突然想到作者提到的 GTD,二者是不是异曲同工?都是把学到的知识整理成主题知识,方便随用随取。
后期:学习后一定要有输出与反馈。输出包括讲出来、写出来、教出来、用出来—— 没有输出和反馈的学习都是 “自嗨”。书中还提到了库伯学习圈:经验 —— 反思 —— 理论 —— 行动。这四步形成一个学习闭环:从行动中归纳经验,对经验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反思形成方法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新的行动。
这里我也现学现卖,对以上内容做个自我反思:目前我的学习状态存在这些问题:1. 前两三年买了一大批纸质书,基本没读完 —— 大多是听朋友或大 V 推荐买的,其中很多书我读不懂,只能放在书架上。因为当时知识储备没达到相应水平,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还打击了自己的信心。比如心理学书籍《你也许该找个人聊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等(注:原书名漏 “艺术” 二字,已补全)。2. 现在还是忍不住会梳理作者的写作框架与思路 —— 一方面是惯性思维,也是自己的爱好使然;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理解能力弱,对书中内容没完全吃透,需要用思维导图呈现整体样貌。3. 学习过程中,不管是理解知识、练习学习方法,还是后期输出,都有 “浅尝辄止” 的问题:没有深入钻研,也没刻意重复练习一些学习方法(比如便笺学习法、八大问)。
其实,“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调整方向的行动指南。看清自己的需求,避开盲目跟风的陷阱,跟着 “问题 - 需求 - 实践 - 反馈” 的路径稳步前行,哪怕会遇到 “浅尝辄止”“选书不当” 的问题,只要及时反思、持续优化,就能让学习真正服务于生活,让知识转化为改变人生的力量。希望这份分享能给同样在学习路上探索的你,带来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