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班主任工作进入管理瓶颈,感觉在管理上总是难以做到抓住教育的本质,感觉管的很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不能有效地、持续的激励学生自主管理。
关键词:正面管教、班级管理、认知框架、归属感、胜任感、自主性
对于班主任管理,本学期是第六个年头的最后半年,马上要步入“七年之痒”。
虽然六年的时光让自己积攒了些许经验,可在对教育的认识和班级管理上,始终难以突破自身经历的局限,感觉遇到了班主任工作的天花板。如果把管理一个班级看作是驾驭一张车,我觉得自己就像开了六年车的“老司机”,对于开车上路这件事虽然是熟悉了,可在驾驶技术上却难有突破,只能按照既定的路线和规则缓慢前行。
但在内心中有我仰慕的偶像,像魏书生、李镇西、王金战这样的名班主任,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车神”,不仅车技高超,而且驾驶体验超棒。如何能摆脱“的哥”之命,变成新时代的八中“车神”,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寻寻觅觅,寻不到教育的本质。在此之前,我读过以上三位名师的相关著作,也照虎画猫般的模仿过一些管理方法,可总归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和风格,慢慢的我认识到我学不会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并不具备他们的经历和管理上的认知。也意识到我要有所突破,就需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逐步完善一套属于自己的班级管理认知和体系,也才能够纷繁杂乱的外部言论和评价环境下,坚定的前行,用科学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正真意味上做到“行稳”且“致远”。
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教育本质便是心理需求处。要建立一套班级管理认知体系,就需要从理念、理论、方法和工具层面着手,在理念层面,由于之前尝试过一众名师的各种教育理念未果,而我自己又对认知心理学比较感兴趣,所以决定不去单纯的模仿哪位大师,而是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做顶层设计。结合自己所读过的一些心理学书籍,比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自驱型成长》、《正面管教》等,我逐渐找到了人的心理需求的底层需求,也是当前心理学界的学科共识,那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如果能够满足“自主性、归属感、胜任感”,那这件事一定能更好的激励我们主动的去做。
这三种心理需求是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社会实验,修正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基于以上认识,我开始以“正面管教”为核心理念设计自己的班主任管理架构。正面管教,即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学生,通过不骄纵也不惩罚的方法处理事情。
结合心理学理论和一个学期的思考和实践,我提出了自己的班主任管理的架构一二三四误(五)。
一个定位:班主任是学生的顾问而非老板。
二个原则:始终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三个需求:自主需求、归属需求、胜任需求。
四种学生: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自暴自弃。
误区矫正:把传统的“挑战-努力”管理模型转换为科学的“压力-控制感”模型。错误教育管理为”挑战-努力“模型,即给学生和班级设立一个目标,让学生努力去达成,这样的作法会使班主任更有掌控感和成就感,但也常常会使班级“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只能依赖于外部驱动,要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学习,就要从底层转换成“压力-控制感”模型,即通过父母、老师、同辈产生的,基于学习、生活的压力驱动学生,同时又给学生足够的控制感,从而实现学生和整个班级的“自驱型成长”。
案例一:
用活动满足学生“归属需求”,从而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而不是班主任老师一番说教或者提的要求,学生就具有了集体荣誉感。在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满足学生的心理“归属”需求,来让学生感受到在班级中被关怀和关注。
每个月月末给当月过生日的同学庆生。在月末,一般我选定的是月考或者期中期末考完之后,定一节班会课或者利用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来搞这样的活动。提前我会记下所有同学的生日,在活动前两三天提前找蛋糕店,购买每人一份的小蛋糕,一般是杯子蛋糕。在庆生活动前,我会说出当月过生日的同学名字以及对应的生日日期,然后发放小蛋糕全班一起唱生日歌,如果时间允许会请寿星许愿并说出自己的一个愿望。
本学期共进行过三次,在最后一次的庆生活动上,一位小寿星说了一句话让我无比的感动。她说“虽然我们13班才建立了一个学期,但这是她从小到大待过的最温暖的一个班,没有之一”,而我做了班主任第六年,却是第一次在班里听到学生有这样的评价,我想这就是满足了“归属感”后能给我们和学生带来的温暖和惊喜吧。
案例二:
以满足胜任感,让学生正向感觉更好,从而更主动的学习。
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并不需要教师人为的安排对手和目标,而是需要不断的满足学生的“胜任需求”。为此在班级层面,每次考完试后我都会进行隆重的表彰,重点强化学生在之前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认真,也会把表彰情况做成图文在家长群里进行线上表彰,强化学生的努力成果,即满足学生的“胜任感”。
在个别学生层面,我会通过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出色之处,并觉得他们做的超出了我的预期,以此满足他们的胜任需求。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我叫他杨小萌吧,经常下课没事就来我身边转悠,有几次他带着自己提前做完的作业来问我,我对他提前完成了作业感到了惊叹。
其实在我内心中确实也是挺吃惊的,因为他上学期就是我班上的学生,分完班后还在我们班,之前数学只能在四五十的水平,经过几次强化后,他开始主动买《数学手册》,主动研究数学,竟然用大学的方法来解高中的问题,着实让我刚到意外又惊喜。在后半学期,他的作业总是最先做完的几个之一,并且能够主动的问问题,也考过几次高分。
我想这就是遵循心理需求,利用科学方法来指导管理所带来的惊喜吧,也更加坚定了我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