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我想借你1000块钱”A发来这段文字给我的时候,我没有问原因,因为我和她、她老公都曾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也知道她借钱是出于目前不太乐观的境遇。
A的老公因为经营门店不善,欠下了一屁股的债,两个人四张信用卡轮流刷,我和A的关系也不错,摊上这样的事情她的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没问多少就把钱直接转了过去,关于还钱的期限A从来没有提过。后来想想,1000块钱也不多,再者她现在的情况也是“危难时刻”,能帮一把是一把。
半年后A把钱还给了我,紧接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A又开口问我借钱了,还是二话没说把钱借给了她。之后的借钱经历,也让我们的友谊扼杀在借钱这段“关系”里。
A从小家境良好,初中时因为父亲的意外出车祸,家里的积蓄都被花光了,A选择了辍学,只身一人南下打工,这些年饱尝孤身一人离家的滋味,当A提起初中时读书的那段时光,A的眼里闪烁着光芒。她说自己这么多年没攒着什么钱,因为她的消费观一直没有改变。
后来A在我们公司遇见R,很快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因为R管理门店不善导致公司经营亏损,欠公司不少钱,R的工资全用来还钱,A的工资根本不够两人日常开销,两张信用卡的作用日益凸显,直到实在拿不出前来,后来A计划怀孕也就离职了。
A时不时发一些自己最近的状态,周末A带着B(B也是我原来的同事)一起去果园采摘、A和老公一起外出旅行等各类照片,我感叹到A还是那么“大方”。
期间,A过生日,叫我们一起吃小龙虾,半开玩笑的让没有带礼物的“朋友”给她发红包。
我记得我曾经问过我和A共同的好友B,“A有没有问你借过钱”,B回答说,“我知道她最近的情况,但她从来也没有问我借过钱”。
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了,我和B的情况差不多,而我只不过是A需要借钱时候的一个“有效人脉”罢了,所有的好事与我无缘。
不是所有的朋友关系都被认可,你借出去的有可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后来我我选择了“远离”这段友谊。
2
小时候,村子里家庭条件几乎差不多,每年开学时,总有一个和我妈关系好的婶婶来家里借钱,说自己家里条件紧张,问我父母能不能借给她,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中学,我记得那时我妈妈和婶婶的关系很好,他们总是一起去县城给我们买过年的新衣服、一起置办日常家里用品。
我妈是那种心肠特软的人,家里的经济再怎么拮据,也要让我爸想办法借钱出来。我妈总说“以前在咱们家盖房经济困难的时候也有人帮过咱们,如今别人有困难我们也尽可能的帮助,再者说,我和你婶婶关系也不错”。
“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情”一句话堵住了我们的嘴。
婶婶家里两个闺女,大女儿和我是同学,小女儿比我小三岁,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她的小女儿已经结婚了,家里的负担也减重了很多,后来我去外省读了大学,我们一年也见不了一次面。小女儿出嫁,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婶婶家盖了新房子,婶婶也不是以前的婶婶了。
后来听我妈说,“婶婶已经不和我们家来往了,见面打招呼也没有回应了”。
我问我妈“为什么?”
我妈说,“其实我也不知道,现在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村子里的人们也不喜欢串门了”。其实我知道我妈没有说出口的是“这么些年,婶婶早已习惯从我们家借钱,她只觉得这是一种“应该””。
当借钱这件事情习以为常之后,就像习惯性的在外出吃饭时让对方不掏钱、习惯性的找你帮忙却从来不觉得你好。
借钱,这件事情真的分人,就像曾经有人说过“不要让对方习惯你的好”。
3
好友W说,“我有一个原则:从不借钱给朋友”。
我问“为什么”?
她回复,“提前伤感情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关系要好的朋友因为借钱的事情最后撕逼,如果我的朋友认为我不借钱给他是我们关系不好,那我们的友谊估计也没那么牢靠。我不借不代表我不好,我借了也不代表我好,借钱见人品,所以我特别怕通过借钱这件事情考验出人性、考验出所谓的友谊”。
关于借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你怎么衡量这件事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很多人的做法,过往的故事里都藏有我们做事的态度,我不难理解他们的做法。
如今,我不再受人情制约,不再用心软要求自己的行为。我明白,真正要好的朋友在钱上会毫不含糊,所以当我朋友找我借钱,一定会准确告诉我“还钱的期限”以及“借钱的原因”,在我足够宽裕的情况下,我依旧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借钱给他们,结果往往是--时间过半,我就已经收到还给我的钱,所以信任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但有的时候也会很难。
不要在乎那些自称和你关系要好的人在背后说你,不够哥们义气,不借钱给他们。此时的你应该回复一句,“我就是不借钱给你,怎么着”。受人情债制约的借钱,只会让你在借钱这件事情上让你越走越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