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深刻的关于下雨的记忆,是在乡下奶奶家的炕头上。那时候,还没有玻璃窗,也没有电灯,一格一格的窗户纸在阴天的时候显得屋子里黑乎乎的,外面刮着大风,呼呼作响,倾盆大雨噼里啪啦,斗大的雨点砸在屋顶上,刮到房檐上,甩到树枝上。大人们雨天也不闲着,爷爷东屋子织布,奶奶西屋子纺线,姑姑给我们纳鞋底,叔叔修理农具。怎么印象中叔叔还一桶一桶地接很多雨水,说是收集起来浇灌庄稼。我和弟弟在屋子里闲的横蹦,忙着给大人们捣乱,猫狗都嫌弃的年龄,没有任何烦恼,更没有任何痛苦,拿个秫秸秆当枪使,整根绳儿抽鞭子,要不就找副扑克牌赶大车。玩累了就睡上一觉,真个是晨昏颠倒,搞不清上午还是下午,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整天迷迷糊糊的好像都在炕上。
长大后关于下雨最深刻的记忆是考大学那一天。老天爷好像还真会掐指一算,每年考大学都要下雨,即使近几年提前了一个月,改在六月份了,依然年年下雨,也许是对莘莘学子一种美好的祝福吧。85年高考第一天,爸爸骑着车子带着我恰逢大雨倾盆,雷电交加,过百花电影院的地道桥(也叫单洞子)时,洞子里的水深得没过了一米八高的爸爸的膝盖,爸爸就推着车子往桥上走,我穿着雨衣紧紧跟随,印象中呼啸着来了一趟列车,它飞驰而过后,爸爸搬着二八自行车还得过铁轨,我一个人过铁轨时还差点儿滑倒。身子有点儿湿冷地进了十七中考场,天空阴沉沉的,教室里昏昏暗暗的,即使有了电灯还是觉得不太明亮。坐在教室里答着卷子恍惚中总会想雨天中穿行的爸爸,总是有点魂不守舍。
高中毕业后,关于下雨的记忆,多是温暖的,浪漫的。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中,相依相偎……雨中漫步,你侬我侬,诉说着彼此,展望着美好的未来……小雨淅沥,喁喁私语,互诉衷肠,细细品味雨滴砸在泥土上的芬芳……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夏日雨后,一起听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在雨中,我送过你;在雨中,走过了冬去又春来;在雨中,就这样,就这样,走下去,多么美好!
关于下雨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是暴风骤雨中开车接儿子。儿子在三中学乒乓球,傍晚六点下课。五点半从家里开车出门时太阳公公还在咪咪笑,车开到中途,忽然间太阳公公玩起了捉迷藏,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狂风大作。旁边的树好像要连根拔起,树枝树叶呼啦啦地往我的车窗子上扫,雨点子中夹杂着冰雹啪啪地砸着前窗玻璃,汽车仿佛汪洋中的一条小船,随时会倾覆。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般,天空黑黑的,眼前也是黑黑的,视线极为模糊,雷声好像要把世界炸碎,闪电好像要把天地摧毁。我的内心也是空洞无比,恐惧无比,纠结无比。很担心开不到学校去,又担心儿子到点冲出来,小心脏扑通扑通地好像到了承受极限。为母则刚这句话真心不是光说说而已,责任感胜过一切,暴风雨中幼小的儿子肯定比我更为胆小,更为惊恐。一想到这些,我很快镇定下来,开着我家那辆特别爱熄火的富康车一路淡定地开到了三中校门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我家汽车非常给力,一路都没有熄火。到了教室见到儿子的第一句话“真怕晚喽,你着急跑出去”。儿子不紧不慢地问也“咋了?”我说“外面下大雨呢”。儿子说“你着什么急,我看下雨就在教室里等你呗”。想想也是,小人儿说得挺在理的!
我喜欢下雨天,喝喝茶,读读书。所谓凄风苦雨,和风细雨,不过是自然现象而已,文人墨客心态不同,形容不一。苏东坡“雨打芭蕉闲听雨,倒是有愁又无愁”;亦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郑板桥“衙斋卧听潇潇竹”,林妹妹则是“留得残荷听雨声”。个人境遇不同,对人生感悟也大大不同吧!
今年的雨好像更多一些,今年的秋好像更浓一些,秋雨绵绵,人生漫漫,试问诸君,关于下雨的记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