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药寮》是《草房子》这本书中安排的最后一篇文章。我觉得这本书的几篇文章顺序安排得特别好,把着重写桑桑家事的这篇文章放到了最后,让人读后觉得精神更加的振奋。
读这本书之前,就观看过《朗读者》节目中对曹文轩老师的访谈。从那期节目里得知《草房子》中的“桑桑”就是作者真实的自己。于是在读这本书时,便带着桑桑就是曹文轩的思想去欣赏。我们都知道,曹文轩老师如今也算是一个知名人士,所以心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曹文轩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出生在什么样的一个家庭中?
在没有读《药寮》这篇文章时,“桑桑”这个孩子给我留下了太多深刻印象:他是一个非常好奇、调皮的孩子;是一个小小年纪就能读懂大人之间事的“小大人”;是一个做错事后就能自己悟出其中道理,明白今后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的孩子。不过,对于桑桑的家庭出身,我开始都认为是属于条件很好的那种。因为在前面的文章中,随处可见他们一家人帮助别人的情景,父亲是当地小学的校长。心里暗暗在想:桑桑的家庭条件在当地应该算好的了,家庭条件好只是一方面,关键是一家人又特别善良、正义,这样的家庭无不令人羡慕。可是读了《药寮》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桑桑的出生家庭条件并不好。父亲几辈人都是靠打猎为生,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只是由于父亲从小非常爱读书,但又苦于没有条件读书,便一边打猎一边用各种渠道找来了许多书填补自己不能读书的苦痛,再加之他成为老师后不同寻常的做人做事风格,最后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桑乔。而母亲是一个特别善良和蔼的人,看到村里的人有困难,她都会尽力去帮忙,当看到桑桑的小伙伴有困难,就会让桑桑去帮助他们。
在读《药寮》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设想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被安排在前面或其它位置,效果会怎样?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也许在读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次的感动和泪流满面了。当我读到桑桑因病而被认为是无法医治的时候,心里也产生了一种很绝望的感觉。因为,前面几篇文章中刻画的桑桑是一个善良、聪明,热心帮助别人的人;老师喜欢他,小伙伴喜欢他,就连蛮横不讲理的秦大奶奶都喜欢他。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孩子突然说病到无法医治了,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也一定会为他伤心难过的。当然,让我想得最多的还是他有可能马上就要离开大家了,一个多么不舍的情景和场面呀!
另外,在《药寮》这篇文章中导出了许多前面所没有写出来的真相。桑桑的父亲桑乔,在前面文章中刻画出的是一个既有才气,又有正气的好校长。无论谁找他帮忙办事,他能办的都会尽力去办,并且学校每年的综合评比都排在周围学校的前列。当读前面几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禁感慨:好威武、高大的一个人物形象。事业干得那么好,家里还有一个贤淑的妻子,一个聪明惹人喜爱的儿子,他该有多幸福呀!可是,就在《药寮》这篇文章中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桑乔的出身是很贫寒的,出身于打猎为生的家庭。可能是在那个年代打猎这种职业地位有些低贱,所以桑乔在后来当上老师的日子里,从来都不想提起自己曾有过那样的经历,也不轻易暴露自己曾经是这样的身份。也许正是他的这种倔强性格,才使他从一个以打猎为生的人,演变成荣获许多荣誉证书的好校长。
所以桑乔视他苦苦奋斗来的荣誉证书为珍宝,一直都把它们锁在一个箱子里,悬挂在家里比较隐蔽墙角处,也许家里的人除了桑桑,不会再有第二个人知道这个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桑乔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箱子,翻看着这些来之不易的笔记本,细细的品味笔记本第一页上写着的红色大字。
桑桑是一个喜欢奇思妙想,做事爱讲排场的孩子。当他进入小学六年级的那年,忽然有了想努力学习的计划,他觉得自己在努力之前应该拥有很多本笔记本,开始的时候向母亲要钱买了一本,但离他计划的笔记本数量相差还很远。突然有一天,他竟然把未买那几本笔记本的心思停在了父亲的紧锁小箱里。当桑桑小心翼翼撬开那个箱子时,拿出笔记本翻看上面都写着“桑乔”姓名的几行红色大字时,他的心开始感到了阵阵的不安,同时还觉得笔记本上有字,怕拿去学校被同学发现。便开始思索接下来要怎么办的问题?他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把每一本笔记本上写过字的那一页撕掉,让它们真正变成自己的笔记本。于是便把那十二本笔记本中写上字的一页页纸全部撕下来,揉成一团,为了不被人发现,最后被仍进黑暗的厕所坑里。尽管如此,还是被妹妹发现了告诉父亲桑乔。
这是第一次见桑乔对桑桑进行体罚,也是最后一次。可以想象,桑乔是一个视荣誉如生命的人,能承受得了这一幕吗?当桑乔知道后,便对桑桑进行了严厉的体罚,可以说是往死里打,当把桑桑打了掉到床底下,哭着哭着睡着后,桑乔还打算等他醒了再接着打。最后是在桑桑母亲的苦苦哀求和阻止下,桑乔才消了一点点气。当桑桑母亲帮他扶伤时,桑桑忽然说自己的脖子痛得厉害,桑乔这时才看到桑桑脖子的一角肿得好高,便问桑桑的母亲是怎么回事?其实在桑桑母亲刚发现时,就跟桑乔说过孩子脖子上长有一个包块,桑乔由于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校的事上,所以桑桑母亲当时跟他说的话,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此时的桑乔愧疚极了。他忽然发现自己以前对家庭和孩子的关心真的太少了,这些年来他的心思都花放在了学校上,为了自己心中仅有的那份荣誉奉献着自己的一切青春,家里却根本没有花费半点心思。他先前觉得孩子把他拼命争来的荣誉证书毁掉的事,是无法原谅的。现在,他才发现这又算得了什么,先前的火气莫名的烟消云散了。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桑乔带着桑桑寻医的艰辛历程。首先是进行确诊,去了三家医院,最后医院确诊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在医生都说没有希望医治的情况下,桑乔便带着桑桑寻遍了能打听到的偏方医生。后来,好不容易打听到一个说能医治桑桑这种病的消息时,当费劲千辛万苦找到这位医生的住所时,老医生的儿子却说这位老人家在他们去的前一年就去世了。最后仅有的一点希望还是破灭了。
桑乔也开始有些崩溃了。远看桑桑的病是没有办法医治了,桑乔也不想在桑桑生命仅有的短暂时间里再折腾下去,便打算陪桑桑做他最想做的事。由于在这之前,桑乔都不想暴露自己曾经是打猎人的身份,所以桑桑多次想让桑乔带他去打猎,都被他拒绝了。桑乔便想在这个时候带桑桑去打猎,全服武装便出发了。让桑桑惊喜的是,父子俩的这次守猎,既然还真遇上了两只野鸡,他非常高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间里,能亲眼看到父亲射猎的威猛和动作的娴熟。
桑桑的病情一天天的恶化着,就在全村的人和学校的老师同学都知道桑桑的病情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温幼菊让桑桑去她的住宿处。说起温幼菊老师,她是学校里桑桑最喜欢的一位女老师。桑桑最喜欢的男老师是蒋一轮,最喜欢的女老师便是温幼菊。温幼菊因常年多年而天天在房间里熬药,而被蒋一轮老师在门上贴了一个“药寮”的标签。后来她觉得这个标签的取名很有创意,标签就这样一直被留在了门上。
当桑桑来到温幼菊房间时,她跟桑桑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天天要熬药、喝药的故事,是奶奶的一句话让她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才这样一直坚持着。温幼菊一边鼓励桑桑,一边还叮嘱他要记住奶奶的那句话:“别怕。”桑桑听了温幼菊讲述的故事,好像对病痛和死亡一点也不害怕了。他要勇敢的面对病魔,乐观的面对生活。此时,桑桑又想起了以前许多美好的事:想如何帮蒋一轮和白雀送信;想和细马在一起放羊的事;想村里之前发生过的一桩桩不幸的事。他不禁在想:难道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不幸的事吗......
就在大家都对桑桑的病情感到没有希望,也释怀的时候,村里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道医。当村里的人把他带到桑桑家里时,道医说自己不能治桑桑的这种病,但他知道一个能医这种病的人。桑乔仿佛又看到了希望,心中的火再次被点燃。桑乔便带着桑桑再次上路了,按这位道医所说的线路找到了这位老医生。让人根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中医看了看、摸了摸桑桑脖子上肿得很大的包块,说这不是什么大病,叫“鼠疮”,估计吃他的药七天就能见效。桑乔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又希望老中医说的话是真的。
回来后,桑乔按老中医的叮嘱,等待在七天后出现奇迹。温幼菊向桑校长申请,桑桑熬药的事就交给她,桑乔最后同意了。自那天后,温幼菊的房间里又多了一个药罐。第七天,桑桑每一次撒尿桑乔都紧紧跟随,果然出现了老中医说的症状——尿液变成了一种棕色的东西。父子俩高兴极了,他们知道奇迹可能要出现了。
此后的日子里,温幼菊的房间里总是摆放着两碗药,一碗是桑桑的,一碗是自己的。桑桑喝的药是苦得无法入口的,可是每当桑桑喝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起温幼菊老师之前对他说的话“别怕。”再喝药时就感觉没那么苦了。一个月后的一天,桑桑脖子上的包块竟然完全消失了,并且连一点疤痕都未留下。
这时,桑桑六年级毕业了,桑乔也因工作干得出色,被调到县城的一所中学当校长去了。桑桑一家人从此离开了油麻地小学,离开了油麻地那么多可亲可爱的人,离开了那片让他无法忘怀的土地......
——……——……——……——……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