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7年元旦开始公众号写作,每周一篇,至今已经累积了200多篇。
虽然我的主业与写作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过去几年事业上的成绩和百万年薪,写作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正是通过写作,让我直接或间接认识了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感恩遇见。
过去的大半年,我看了不少于10本关于写作和自媒体写作的书籍。
如果你也正在找寻一本提升写作的书籍,这本《精进写作》,强烈推荐给你。
这本书有很强的实操性,每一个字里行间和素材案例,都可以看到写作者弘丹老师的用心与真诚,全书从7个纬度,向我们详细介绍了88种有效写作方法、包含108个真实写作案例。
与其说,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写作技巧,不如说,这本书让我改变了很多写作的思维误区。我相信,这本书同样可以帮到你。
误区一:写作就是要自己写得开心,写自己想写的。
作者说,作为一名写作者,要在作者思维和读者思维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们的作品都是写给特定的读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他们有什么痛点、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内容,你的文章能给他们带去什么价值,解决他们什么问题……
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写作可分为两个阶段:个人写作阶段(即我手写我心的自嗨阶段)和公开写作阶段(比如自媒体写作)。
作者曾在她的另一本书《从零开始学写作》写过:“我觉得写作要自嗨。只有真正经历过自嗨阶段,才能喜欢上写作,并且爱上写作。自嗨阶段的写作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但是作为公开写作,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就要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作。 ”
而这,涉及到写作者与其自身定位。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写作的积累也不同,因此选择的写作领域也不同。
公众号大V粥左罗,90后,向上生长创始人,6000人学习社群发起人。毕业四年依靠写作能力一路逆袭,从月薪2300元的服装店店员转型新媒体小编,从小编做到内容副总裁,再到成功创业。
粥左罗的一个标签是“拼命向上生长”,他在他所有的文章中都会去不断强化这个标签,直至现在很多读者一看到这几个字就会想到“粥左罗”。这就是定位带来的最大“效益”。
罗振宇说过,影响力是财富。
而影响力是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强化的。
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被人记住,并不容易。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写作定位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获取注意力。
对此,作家余秋雨也说过:
“完全不考虑读者而自命清高,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有时候还是一种值得仰望的人生态度。抱有这种态度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就是不适合写文章。”
所以,根据自身特点,找到擅长且读者爱看的写作方向,是我们开始写作前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比如,我的公众号,早期定位是“保障与理财知识分享平台”,所以大部分的推文也都围绕这个主题;后来调整为“与客户朋友们建立链接的平台”,文章的类型开始多元化,主要以个人随笔和职场感悟为主;接下去,我的公众号方向也会调整……
误区二:写作灵感来了,自然下笔如有神,不需要刻意积累素材。
在我过去四年多的写作中,每一篇推文都是即兴写作。
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我,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写作是依靠灵感的一种创作行为。在学习自媒体写作的这半年,我的想法在改变。
以前,我常会发现,每写完一篇文章,就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现在知道,那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素材,一次性被用完”的感觉。
这是因为,我没有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仅仅依靠头脑的记忆调取。
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是写作者的基本能力之一。
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厨艺再高超,也无法做成一道美味的菜肴。
事实是,很多作家和自媒体写作大咖都拥有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
台湾作家李敖,他曾说:“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李敖会把书中有用的素材全部剪下来,他一般同样的书会买两本,这样,正反面的内容就都可以剪裁。剪裁后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记忆。等待下一次写作时随时调取。
还有秋叶大叔,他是武汉某大学副教授,百万畅销书作家,百万粉丝大V。他一直保持公众号日更,同时2010年开始,一年至少出一本书。
他说:“写作为我的人生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透支了过去的积累就陷入无话可说的状态。”
这是因为积累素材,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素材源源不断的进入,让他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创作力。
所以,不管是因为喜欢文字而写作的“个人写作者”,还是因为喜欢分享和表达的“公开写作者”,我们都要学会积累写作素材,搭建属于自己的素材库。
真正的天才拥有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是因为,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能为他所用。
误区三:真正的写作大牛,都是一稿成型。
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每次写文章都直接写在要提交的作文纸上。我跟她说,写作文,第一遍写在草稿纸上,修改后再抄到作文纸。但是,看得出来,她不情愿。其实,我也一样,写文章很少修改超过两遍。很多时候,更是直接在公众号编辑器上写,然后简单修改就“发送”……
作者在书里强调,创作和修改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在创作时是创作者的角色,主要思考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要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修改文章时,则应转换为批评家的角色,像编辑一样,带着批判的眼光、站在读者的角度来修改。
切忌写作时“创作者和批评家角色同时出现”,边写边改。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据说前后修改过7遍;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重写了39遍……
欧阳修写完文章后,总要贴在墙壁上,以便随时修改。他的老伴怕他用功过度说:“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欧阳修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美国知名小说家约翰·欧文曾说:“修改是编辑的灵魂,作为一个小说家,改写占了我人生的四分之三。”……
文学大家们对于文章修改都如此认真和重视,何况我们呢?
我们呈现给读者的,应该是经过多次精心修改的完整作品。
罗振宇说过:“职场,以至于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而构建影响力的方法,一是写作,二是演讲。”
写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方式。我深以为是。
最后,用《微习惯》的一句话结尾,“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然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愿热爱写作持续写作的我们,都能在写作中,不断精进。
这本《精进写作》,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