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交卷心态,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

走出交卷心态,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

 共青团都匀市委 蒙富佳

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岗位上,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志愿者一边忙着基层工作,一边焦虑于考公的进度;有的看着同期志愿者成功上岸,内心充满不安。当身边的同龄人陆续找到看似“安稳”的归宿,当考公的倒计时不断催促,“交卷心态”便如影随形。但在基层服务的日日夜夜里,我逐渐明白,人生不是一场需要匆忙交卷的考试,扎根西部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书写独一无二的精彩答卷。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选择投身基层的那一刻,我们就选择了一条与主流“上岸”路径不同的道路。在乡村振兴的一线,我们帮助老乡发展特色产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偏远的校园里,我们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这些工作或许没有光鲜的履历加持,不能快速兑换成考公的“加分项”,但却有着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然而,面对周围人“什么时候考公上岸”的询问,面对社交媒体上同龄人“上岸”的喜讯,不少志愿者会陷入自我怀疑,产生“自己是否落后”的焦虑,急于在服务期内完成考公目标,甚至为了备考而忽视了志愿服务工作本身。这种“交卷心态”,不仅影响了服务质量,也让我们在忙碌中迷失了初心。

“交卷心态”的根源,在于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和对稳定生活的过度推崇。在很多人眼中,只有考上公务员、进入体制内,才算是人生的“标准答案”。这种观念让我们在基层服务时,始终怀着“过渡”的心态,无法全身心投入。同时,社交媒体营造的“同辈压力”,让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进行对比。看到同期志愿者早早考上理想岗位,看到曾经的同学在职场崭露头角,我们便会产生“被落下”的恐慌,进而陷入盲目追求速度的怪圈。但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节奏,在西部基层服务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给予我们的成长与磨砺,并不亚于一份“上岸”的证书。

对于西部计划志愿者而言,走出“交卷心态”,首先要坚定初心,重新定义成功。我们选择来到西部,是为了用青春和汗水为基层发展贡献力量,这份初心本身就值得骄傲。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帮助老乡解决了实际困难,看到孩子们眼中绽放的光芒,这些瞬间的价值远远超过一张录取通知书。我们应该将服务基层的成果、自身能力的提升、精神境界的升华,都纳入成功的定义范畴。就像许多优秀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们扎根基层多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他们的人生同样精彩而有意义。

其次,要学会享受过程,在基层实践中沉淀成长。考公固然是很多志愿者的目标,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执念。在备考之余,我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在走访农户、组织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也能让我们在考公的道路上更具竞争力。同时,基层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能为我们的申论写作、面试环节提供鲜活的素材。将志愿服务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将考公目标融入长期发展规划,我们就能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选择。

此外,建立合理的比较观也至关重要。我们不必与他人攀比上岸的速度,而应关注自身的成长轨迹。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经历不同,发展节奏自然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将优秀的同龄人视为榜样,但更要专注于自己的进步。在西部计划的服务期内,我们可以制定清晰的个人发展计划,合理安排志愿服务、学习备考和自我提升的时间,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前进。

人生不是一场需要匆忙交卷的考试,而是一段需要用心耕耘的旅程。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我们选择了扎根基层,就应该珍惜这段独特的经历,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摆脱“交卷心态”的束缚,以坚定的信念、从容的姿态走好每一步,我们终将在西部的沃土上,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答卷。无论是继续扎根基层,还是通过考公走向新的岗位,我们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