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改正过失,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辛劳在先,享乐在后,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吗?因为一时气愤,而不顾自身和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迷惑吗?”
感悟:
这一段话的内容讲的是个人修行的三个方面——崇德、修慝、辨惑。
1.“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孔子认为要想提升自己的品德,要先做事,然后再考虑收获、得失。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我们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要什么事情都想要立刻得到结果,只有小孩子才会要求即刻得到结果。
比如学习,今天学了,明天就能看到结果,这现实吗?再比如工作,能够完成工作就能立刻拿到钱的是哪一类人呢?我的印象中只有钟点工。能够赚大钱的事情,哪一类又是一开始就能够即刻拿到钱的呢?我认为没有。
所以,我们要先做事,有付出才有收获。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只有经历了前三个季节,有了收获,才能在冬天享受。
2.“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孔子认为要消除潜在的怨恨,就要多看自己的缺点,多反思自己,而不是去挑他人的毛病。
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所以要挑毛病,每个人都能身上都能挑出很多。
我们如果只看他人的缺点,就看不到他人的优势和长处,在相处的过程中就更容易产生矛盾,怨恨自然就增加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做到实时复盘,事事复盘,时时反思。
3.“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突然生气,忘记了自身身体和性命,以及亲人的身体和性命,这样就产生了迷惑。
人生气是正常的,然而因为生气,把其他的一切抛出脑后,这就不对了,这其实就是被情绪所控制,成为了情绪的奴隶。
有些人容易感情用事,为什么?就是过于看轻或者没有思考过情绪的力量,让自己被情绪所控制,成为了情绪的奴隶。
而一旦被情绪控制,我们做所做的事情带来的结果,就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这时我们很可能产生纠结的情绪,这就是迷惑。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测,要让自己不迷惑,保持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很重要。
关于崇德和辨惑,子张也同样问过,得到的是不同的答案,说明孔子还是在因材施教,我们不能死搬硬套,而是需要辩证的考虑,看看自己哪一方面需要精进,如果都需要,那就一个一个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