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讲吴起的故事。
吴起身处战国时代,当时无论大国小国,纷纷征战不休。有技能、才学傍身的人也是四处奔走,希望能碰到赏识自己的国君,倾付一腔热血。吴起就是其中一位。
吴起是卫国人,一开始在鲁国做官。有一次齐国讨伐鲁国,鲁侯和臣僚商量,认为吴起有才,堪任将领,事到临头却又犹豫了,原来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们怕吴起因为妻子的缘故在战场上手下留情。这件事被吴起知道了,回家以后就杀掉了妻子来表明自己捍卫鲁国的决心。最终吴起率领鲁国军队大败齐军。然而吴起还是没有取得鲁国人的完全信任,有人就跑去向鲁侯告状说,“吴起以前在别人手底下做事的时候,连母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现在又为了当上将领杀了自己的妻子,这两件事足以让人看破此人的残忍凉薄本性。况且鲁国本来就不强大,现在打了胜仗,其他的诸侯国恐怕都要打起鲁国的主意了”。
吴起自觉在鲁国待不下去了,听闻魏文侯的贤名,便向魏国表示了效忠意愿。才能不愧是吴起的立身根本,魏文侯虽然知道吴起这个人人品很不行,奈何优秀军事人才是稀缺品,最终还是接纳了吴起。
吴起不仅在战术谋略上有一套,带兵的能力也很出众。吴起带兵的时候,虽然身为将领,但各项待遇都向普通士卒看齐,凡事亲力亲为。这样做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的贵族官僚制向后世的职业官僚制的过渡时期,后世文官治国、武官打仗的惯例此时还未形成。吴起虽是军事人才,但也通晓治国之道。他曾向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提出治国“在德不在险”的观点,得到了魏武侯的赞赏。吴起的治国才能不仅止于理论,在后来在楚国主持进行的变法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是,吴起一个魏国将领,是怎么跑到楚国去主持变法的呢?这就要从魏国一位姓公叔的丞相说起。
这位公叔丞相娶了魏国的公主为妻,因为害怕吴起对自己的仕途有所阻碍,便想加害吴起。公叔氏采用了身边人的计谋,先跑去向魏武侯出主意,说:“吴起是个有才能的人,然而魏国太小,我恐怕吴起没有长久留在魏国的意愿。您不妨试着将女儿许配给他,如果他推辞,就说明他没有留下来的决心”。后又邀吴起一同归家,故意让妻子当着吴起的面辱骂自己。吴起见武侯的公主如此轻慢大臣,在武侯表示结亲意向的时候果断地推辞了。武侯这时信了公叔氏的话,不再信任吴起。吴起见状,害怕重蹈在鲁国的覆辙,恐惧之下跑到了楚国。
楚国的君主楚悼王是个爱才之人,一直以来都十分欣赏吴起的才华,因此吴起一到楚国,楚悼王就任他为相。变法强兵的思想,在当时受传统束缚较浅的诸侯国中很有市场。楚国早年自称“蛮夷”,此时也动了变法的心思。楚悼王让吴起主持变法事宜。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包括法律、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法律方面主要是订立明确的法律条文,审议下发的命令;在经济上裁减冗官,废除与皇室关系较远的亲贵,把原先用来供养这些人的钱省下来用作军费;政治上驱逐那些以游说为生,流窜于各国之间的纵横之士。
楚国经过变法,一跃而成诸国之中实力较强的国家。吴起也借变法登上了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然而变法却也给楚国和吴起的命运埋下隐患。楚国的变强让其他诸侯国变得警惕,对楚国处处提防。而吴起因为触犯了亲贵大臣的利益,成了这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楚国旧亲贵大臣对吴起的怨恨终于在楚悼王去世的时候得以爆发。这些人趁着楚悼王刚刚去世,国中无主之时作乱,首要目标当然是吴起。一片混乱中,吴起为了保命,逃到楚悼王的尸体处,伏在尸体之上,想借此暂避,却不料作乱者见此仍是不管不顾,冒着侮辱君上尸体的罪责也要杀掉吴起。吴起最终还是死于作乱者之手。
纵观吴起的一生,他的命运始终是属于他个人的,从未与某一国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而要读懂他的命运,首先应该读懂他这个人。在军事领域,吴起无疑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在政治上也是如此,然而很显然,他为人并不够圆滑与谨慎,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被排挤、被怀疑,直至被害身亡。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家庭的重要性在吴起的眼中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为了自己的发展,他可以不断牺牲亲情,甚至谋害亲人的性命,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了。面对启用自己的君主,可以说吴起从来没有真正付出过忠心,否则他也不会逃离鲁国和魏国,最后为了活命连楚悼王的尸身都不顾了。
吴起始终都在为成就自己而活,而他对自己这一生的评价,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注:资料来源《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