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号晚,山东省淄博市发生了一件让人十分震惊的事。
淄博市临淄雪宫中学初三四班的学生秦子康,预先藏至临园生活区四号楼一单元楼栋内。等同班同学马自然出现后,挥刀向他捅去……
这结局不言而喻,令人感到可怕的是,秦子康将同学马自然的颈动脉砍断,又在其胸前和背后连捅数十刀,凶残程度惨不忍睹。然而,残忍的凶杀背后隐藏的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原因:把他杀了我就是全班第一了。
从案件中,大家可以看出,秦子康有着一颗“玻璃心”,因为班级名次问题,残忍杀害自己的同学,心智极不成熟直至扭曲变态,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重度缺乏。在生活中,“玻璃心”并不少见,大多数人将玻璃心用在女生身上,殊不知,拥有玻璃心的孩子更加可怕,而恰恰孩子拥有玻璃心都是父母造成的。
01
孩子为什么会有玻璃心
第一,跟孩子的气质有关。气质有一个维度是敏感性,指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敏感的孩子能觉察到别人觉察不到的事情,容易对别人的语言和行为产生更激烈的反应,别人不经意的表情和语气都会引起敏感孩子内心的波澜。
敏感的父母也容易培养出敏感的孩子,一是孩子从父母那里遗传了敏感的基因,二是敏感的父母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容易把小事放大,父母的这些特点也会影响到孩子。
第二,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对孩子保护过多容易造成“玻璃心”。有些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过度照顾,过度保护,什么事情都以孩子还小为理由,替孩子挡了很多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让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会造成孩子的“玻璃心”。
第三,对孩子过多的赞扬也会造成孩子的“玻璃心”。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说:“你最棒!”“你是第一。”这样的夸奖和赞扬会让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过度膨胀,一旦他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不是最棒的,不接受现实就容易造成“玻璃心”。
02
父母鼓励孩子的应是努力而不是聪明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邀请了纽约20所学校的400名孩子,请他们分别完成一个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完成得很出色,然后研究人员把这些孩子随机分成了两组,分别给了不同的评价。
给A组孩子的评价是“你们很聪明,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而给B组孩子的评价是“你们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拼图才完成得这么好”。接下来,孩子们开始第二轮拼图测试,这次的拼图分为不同的难度。一种难度大,但能够学到新知识,另一种难度小,和上一轮类似。
猜猜看,孩子们会怎么选择?被评价“努力”的孩子,90%都选择了难度大的任务,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什么样的难题都能够解决。而被评价“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都选择了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成绩不好,那样会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实验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进行了两轮测试。在第三轮测试中,题目都很难,所有孩子的成绩都不理想。但“努力”组的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想尽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而“聪明”组的孩子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做不出题目就表现得很沮丧。
第四轮测试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努力”组的孩子整体分数比第一轮提高了30%,而“聪明”组的孩子成绩则很不稳定,大约退步了20%。实验人员解释说,被鼓励“努力”的孩子,会产生自己可以掌控结果的感觉,他们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与否不在自己的掌握中,而在于天赋。在后期长达20年的追踪中,这些孩子形成了这样的推理模式:我很聪明,所以我不需要那么努力用功。由此可见,不同的评价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03
鼓励,要掌握方法
鼓励要注重过程,少评价结果。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眼睛不要总是盯着孩子没做好的事情,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举个例子,孩子在幼儿园的演出中出了错,妈妈可以说:“妈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调整节拍,一点儿也没慌张,如果多练习几次,你肯定能做得更好。”
鼓励的背后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在坏事中看到值得肯定的地方。孩子把一杯水洒到了地上,父母可以告诉他:“你用两只手端着杯子这很好,因为这样能端得更稳,下次少装点儿水试试看。”这对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也很有帮助。
鼓励要落到具体的细节上,这就要求父母细心观察,少说不走心的表扬话。孩子用积木搭起了一座高楼,可以说:“哦,我发现你的高楼上有窗户、避雷针,还有一只小鸟,真的很有趣!”鼓励和赞扬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赞扬可以适用于任何场景,比如,“你真棒”“你是第一”什么场景说都可以,而鼓励只能用在当前这件事情上,你夸孩子的画好,就不能用在孩子跑步跑得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