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生常谈的话,我们年轻时曾经不以为然。比如“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这一句,我就曾经以为是句废嗑,试想如果机遇真的来了,谁不会牢牢抓住啊?
经历的世事多了,才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来之不易、稍纵即逝的机遇。不是不想抓住,而是压根儿就没准备好。或者不如说,还不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素质。
就个人成长进步而言,年轻时的默默积累远比提前出名要重要得多。因为人生是一场从平原到高原的长途跋涉,更是一个由低到高、由高到底的岁月轮回,如果没有人生积淀,没有真才实学,一路走来只会磕磕绊绊。
扯得有些远了,还是回到本文的主人公、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军营牛人刘长文,一位我更习惯于称之刘科长的老大哥。
初识刘科长,是我2000年4月调到大兴安岭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以后。
那时,祖籍黑龙江讷河的刘科长是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个高,微胖,时而和蔼可亲,时而表情严肃,或笑容舒展,或眉头紧皱,似乎是个难以捉摸的领导干部。
过了一些时日,才渐渐知道刘科长之前也是我们宣传科的干事,算是我的前辈级人物。
想来是宣传科情结所致吧,接下来的日子,与我曾经暂时同住一栋部队家属楼的刘科长对我很好,上下班路上不时和我唠点工作上的事情,说说他在宣传科时的工作感受。
刘科长说得很随意,我却视为这是老前辈对后生的传帮带。
那时,刘科长的宝贝儿子还在上小学,一个很消瘦的小家伙,现在早已学业有成并成家立业。
后来,我了解到刘科长的这个科长位置原来与他并没有多大关系。
刘科长还是宣传科正营职干事时,组织科长空缺。当时,刘干事并不是热门人选,甚至不在军分区领导的考虑范围之内。
那时,组织科有个姓陈的干事,写得一手好材料,深得军分区领导器重,有意让他接任组织科长。不料陈干事并不卖账,一心想要结束与爱人的两地分居生活,坚持要转业回四川。领导再三做工作,他就是不答应继续留下来当组织科长。
组织科长这个位置十分重要,显然不能长时间空缺。陈干事这条道走不通了,领导开始遴选新的接替者。在军分区范围内找了一大圈,最终锁定宣传科刘长文干事。
刘干事之前当过边防某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文字功底好,协调能力强,也熟悉组织工作,加之已在军分区机关工作数年,完全能够胜任组织科长一职。
这就样,没争没抢没跑没要甚至没在领导考虑范围之内的刘干事,出人意料地搬进组织科长的办公室。
刘科长其实是个很有个性的东北男人,耿直率性,有啥说啥,不太会溜须拍马那一套。
当科长期间,每每说到自己的岗位,刘科长十有八九都会讲:这个位置不是我争来的,是别人不想干我才来的,所以我不感谢领导。
刘科长还讲:咱们在这个位置上好好干,不给领导添麻烦,少让领导分心操心,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刘科长这种性格,注定有时不那么受领导喜欢。
大概是2003年左右吧,也就是我调到省军区机关不久,我曾经工作过的驻漠河边防某团政治处主任空缺,团里没有合适人选,需要从军分区政治部机关科长中平职调整一人去支撑局面。
军分区领导最初圈定的人选是干部科长,但干部科长说啥不去,找出一堆理由,弄得领导都没法坚持自己的意见。
事实上,不仅干部科长本人不愿去,旁人也觉得他没有必要去受那个苦。因为干部科长这个岗位很重要很特殊,一般都会受到重用,干嘛要平职去基层部队折腾一圈呢?何况干部科长本人有过基层任职经历,完全没有去基层锻炼度金的必要。
一时间,边防团政治处主任又没了合适人选。再三衡量,刘科长再次成为领导重点考虑的平职调整任用对象。
当领导找到刘科长谈话时,尽管有些不愿意,但他最终还是愉快接受组织安排,去了那个机关科长们都不愿去的工作岗位。
一年后,该边防团政委被提拔为某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在研究团政委接替人选时,干部科长和已经改任团政治处主任的刘科长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两大人选。
最初,包括一些领导在内,更多人更看好干部科长。毕竟,干部科长是管人的人。毕竟,刘科长不是那种左右逢源的人。
一时间,领导们难以取舍。据说,领导们当时争论很激烈。据说,在酝酿过程有,有领导明确提出:边防团政委应该熟悉本团政治工作,刘主任当过军分区机关科长,又了解边防团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他接任政委,显然比只有机关经验的干部科长更为合适。
就这样,不被看好的刘主任被提拔为边防团政委。而被普遍看好的干部科长失去了原本以为手到擒来的提拔机会,之后先是去一个人武部任政委,之后改任另一个边防团的政委,之后选择转业回了老家。
若干年后,刘政委进了省城,成为一个干休所的政委,也算是有了个好的归宿。
渝夫2012年4月2日草于辽宁沈阳,2023年6月13日完善于天津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