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刍狗:刍指草,这里指古代穷人无法用真实的动物作为祭祀用品,只能把草扎成狗当祭品使用,用完就仍掉,形容很轻贱。[2]犹籥:古代鼓风吹火用的风箱。[3]屈:此处念(jue2),与“绝”意思相近,意为匮乏。[4]中:此处指极为平静。
【译文】
天地没有分别心,所以没有仁爱之说,它将世间万物都看作是草扎的狗一样,让其自然生长。有道的人应效仿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成祭坛上草扎的狗一样,任其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它内部看似空无,其实并不匮乏,若越是鼓动,内部的风便越向外散去,生生不息。
反观一个人的言行,经常是因为他话太多而让自己走入了绝路,与其这样,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把话放在心里,能收获的更多。
【解析】
这一章老子从天地的“不仁”,推出人的“不仁”,从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与第三章无为而治的思想统一,也是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其核心思想是阐述顺其自然 ,清静无为的好处。他再一次表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否定当时人们把天地人格化的固有想法,指出天地是自然存在的,没有理性和情感,它对万事万物的发展不加左右。
老子说天地万物在自然法则中运行,它并不像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或对某些事物有所嫌弃,其实那是人类情感的投身作用。老子由天地对事物发生的态度,推导出符合发展的逻辑,认为圣人治理应效仿天地,不要对百姓横加干涉,政令繁苛只会加速其败亡。反观历史中全世界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大凡政策宽松则民生安定,社会平稳发展。凡诸多限制约束于民,常常暴露出大问题,甚至导致政权颠覆。
老子用风箱做比喻从中推导,说天地之间是空虚的,和气流行,使得万物生息。最后说人们多言害身,多事害神,这是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多管闲事。因此我们不如修身静心,若能除情欲,节滋叶,清五脏,让自己心境如空,万事万物均可从心中流过,而不加干涉,方能神清气爽,畅快享受人生。
部分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站内联系作者删除。